千里隴原繪新圖
——甘肅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紀實
本報采訪組近日來到甘肅,對這個西北內陸省份進行了采訪,足跡遍及12個市、州,目睹了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更看到了甘肅干部群眾腳踏實地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
2005年到2008年,甘肅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地區生產總值從1933.98億元增至3176.11億元,年均增長11.3%;大口徑財政收入2008年達到470.91億元,年均增長22.7%。與此同時,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新進展。今年以來,甘肅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前三季度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79.01億元,同比增長8.8%。科學發展邁新步,2600萬甘肅各族人民正在描繪著更新更美的圖畫。

(甘谷縣大石鄉全膜穴播小麥示范點)
讓農業產業“特”起來
今年,甘肅糧食又獲豐收。從去年底到今年7月初,甘肅大部分地區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旱情為幾十年所未見。然而,今年全省糧食產量卻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據省農牧廳的最新預測,盡管各地夏糧因災減產11.3萬噸,秋糧產量卻可增加39.5萬噸,全年糧食產量有望超過去年的888萬噸,首次突破900萬噸,達到904萬噸。
大旱之年能夠獲得大豐收,重要原因是順應自然規律,調整種植結構,發揮科技作用。甘肅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5%,春旱幾乎年年有,嚴重時往往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近年來,甘肅把旱作農業新技術作為推廣重點,取得了明顯效果。在甘肅農村采訪,常常聽到農民說,今年全靠“雙壟”才有了好收成。“雙壟”的全稱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它可以有效保持農田水分,并將雨水充分收集起來供作物生長之用。同樣一塊田,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的玉米,比過去的半膜平覆法增產35%以上;種植馬鈴薯則要比露地栽培增產30%以上。2008年,甘肅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89.5萬畝,占全省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2%,而這些糧田共產糧176.1萬噸,占到全省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今年全省僅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的種植面積就達到692萬畝,為抗旱奪豐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根據實際情況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讓甘肅的糧食產量逐漸提高,那么,依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則讓甘肅農民逐步富裕起來。甘肅東西跨度達到1600多公里,氣候、物產差異很大。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積極引導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培育特色產業,讓現有的土地資源產生更高的效益。
記者來到定西市采訪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鄭紅偉自豪地說,過去定西是“苦瘠甲天下”,如今是“土豆甲天下”了。這里天旱地貧,有限的降水都集中在7月到9月,種一般莊稼很難豐收,但對馬鈴薯的生長十分適宜。近年來,定西市揚長避短,主動把小土豆培育成了大產業,種植面積在全國地、市、州中排名第二,產量位居第一。今年全市7個縣區共種了300多萬畝馬鈴薯,僅安定區便達到104萬畝,占全部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成為中國馬鈴薯種植第一縣。去年安定區的土豆單產達到1250公斤,總產130萬噸,農民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人均達到1659元。
圍繞土豆種植,定西市如今已經形成了原種培育、產品加工、運輸倉儲、販運銷售等產業鏈條,僅萬噸以上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便有20多家,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種薯生產和精淀粉加工基地。去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17.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7%;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獲得收入57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7%。
和定西的土豆一樣,隴西的中藥材、平涼的“金果”、慶陽的黃花菜等地方名產,都已成長為當地特色產業,就連原產歐洲的油橄欖也在隴南的大山中扎下了根,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油橄欖基地。如今,甘肅在全省范圍內已經形成了馬鈴薯、果品、蔬菜、制種、中藥材、釀造原料等六大區域優勢產業,今年種植面積達到2540萬畝。不少產品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如雜交玉米制種量占全國用種量的六成左右,制種業產值超過30億元,當歸、黃(紅)芪、黨參、大黃、甘草等五種大宗中藥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95%、60%、50%、60%、25%。
特色產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在“千年藥都”隴西縣,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有26萬畝,畝均收入在1400元左右,最高的將近萬元,種植、加工藥材的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武威市發展日光溫室種植蔬菜水果,今年畝均純收入在1萬元左右。
為了讓特色產業特色更濃,甘肅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著力支持草畜業和六大區域優勢產業。到2012年,全省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面積將達到2940萬畝,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貢獻由2007年的592元增加到933元,特色優勢產業收入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將由2007年的25%提高到31%。

(吳邦國在天水華天電子集團調研)
讓工業企業“凈”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甘肅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通過“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甘肅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甘肅實現工業增加值1471.43億元,是1978年的近14倍;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有182家,其中6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
甘肅能源礦產資源豐富。依托這些資源,“銅城”白銀、“鎳都”金昌、“鋼城”嘉峪關等一批工業城市拔地而起,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但也使甘肅工業形成了“兩高一資”的明顯特征。
在甘肅工業總量中,重工業比重在80%左右。重工業中,原材料工業的比重又占到了80%左右。受工業結構過重和粗放式經營的影響,2007年,甘肅省萬元GDP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0%,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而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8倍和1.18倍。顯然,這種以資源消耗和增加環境負擔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絕難長久,必須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逐步使“兩高一資”變為“兩低一資”,才能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5年以來,甘肅一方面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著力發展石油鉆采設備、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特種電機、真空設備、集成電路設計等七大類裝備制造業;另一方面,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要工作來抓。2007年5月16日,隨著永昌電廠淘汰落后設備爆破聲的響起,甘肅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啟動,一批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和生產線被關閉。這一年年底,甘肅成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份,節能減排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2008年,全省電力、煉鋼、煉鐵、鐵合金、電石、水泥、造紙、焦炭、酒精等行業共淘汰落后產能375萬噸、電力25.9萬千瓦,其中有89戶落后企業被淘汰“出局”。在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更多的城市和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走上了以循環經濟促發展的新生之路。鎳都金昌便是一個典型。
金昌市金川公司的鎳和鉑族金屬的產量均占全國90%以上,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前些年該市卻因工業污染戴上了“黑帽子”。金昌市和金川公司抓住成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和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的契機,大力開展技術改造,在資源綜合利用上狠下工夫,使循環經濟取得了新突破。“十一五”期間,僅金川公司安排的重點節能改造資金就有近70億元,能源利用水平邁上了新臺階。2008年與2005年相比,公司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0.23%,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末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的目標。公司電鎳綜合能耗為3.61噸標煤/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金川集團公司,每生產1噸鎳約產生7噸二氧化硫,每生產1噸銅約產生2噸二氧化硫,而公司2008年鎳、銅產量分別為10萬噸和30萬噸,二氧化硫治污的負擔可想而知。為了治理二氧化硫污染,2006年以來,金川公司投入12.7億元改造設備,使30多臺爐窯產生的二氧化硫煙氣實現了全部回收。利用這些回收的二氧化硫,一年可以生產200萬噸硫酸和15萬噸亞硫酸鈉,硫酸供應金昌化工集團生產磷酸、農用肥等,金化集團產生的燒堿又可作為金川公司鎳精煉過程中的試劑。此外,金川集團公司年產20萬噸燒堿項目所產生的液氯,可供新川化工公司生產20萬噸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電石渣又成了金泥集團的水泥原料,生產出的水泥就地賣給金川公司,作為礦山的填充料。“吃干榨盡”的產業循環格局,每年為金昌市帶來了100億元的“額外”收入,也使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08年,金昌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1天,比2005年增加74天,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4%以上。
循環經濟的穩步發展,使甘肅工業開始“干凈”起來。2008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同比降低4.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17%和2.06%。與此同時,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增加10.8億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增加189.7萬噸,綜合利用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甘肅省省長徐守盛表示,發展循環經濟是甘肅實現工業強省、提升經濟競爭力的現實需要。甘肅工業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如今,甘肅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構筑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框架。根據規劃,到2015年,甘肅省將建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示范區;同時在蘭州、白銀建設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為主的“蘭白”循環經濟基地;在平涼、慶陽建設以煤電化工、石油化工為主的“平慶”循環經濟基地;在金昌建設以有色金屬新材料為主的金昌循環經濟基地;在酒泉、嘉峪關建設以清潔能源和冶金新材料為主的“酒嘉”循環經濟基地;在天水建設以加工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天水裝備制造循環經濟基地;在張掖、武威、定西建設以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張武定”循環經濟基地;在甘南、臨夏、隴南建設以林業、草業和中藥材等生態經濟為主的“甘臨隴”循環經濟基地。甘肅省副省長石軍說,“一區七基地”將有效破解甘肅“兩高一資”結構性難題,闖出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老工業基地科學發展的路子。

讓交通運輸“暢”起來
9月19日,連接永靖和東鄉兩縣的祁家黃河大橋建成通車,甘肅國道干線公路運輸從此告別了最后一個渡口,更加安全快捷。9月26日,連接陜甘兩省的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正式啟用,使甘肅的東大門更加通暢,也使橫貫甘肅東西的1600多公里公路主干線全部實現了高等級化。年底之前,平涼至定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點項目也將建成通車,屆時甘肅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1643公里。條條新路出現在隴原大地,不但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還將帶動周邊省份的對外交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