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盛指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明年和“十二五”時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一定要突出重點,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一要以發展循環經濟和新能源為突破口,推進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啟動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堅持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二要以推廣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技術為重點,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要強化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繼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三要以擴大消費需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要扎實推進城鄉流通體系建設,著力培育消費熱點,爭取進出口貿易恢復性增長,做大做強旅游產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四要以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為重點,調整所有制結構。要積極創造政策環境,切實解決融資問題,大力培育服務體系,促進產業和產品升級,加快推進結構調整。五要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統籌社會事業,促進全面協調發展。打破城鄉規劃分割的格局,對城鄉經濟進行通盤考慮,統籌協調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要切實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著力加強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完善城鄉統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推進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六要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為重點,優化區域布局。要增強蘭白都市經濟圈的帶動輻射作用,著力打造隴東煤電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兩大新基地,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徐守盛強調,轉變發展方式要靠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來引導,要靠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來保證,要靠資本運作、科技創新、項目建設來支撐,要靠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來落實。一要深化改革,繼續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商貿流通改革,深化財稅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二要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擴大投資規模,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抓好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強化發展基礎。要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全面完成災后重建任務,努力提高項目管理水平。三要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快技術創新、產業突破和發展模式升級轉型的步伐,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引擎。要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四要用足、用好、用活國家金融政策,加強資本運作,強化資本市場支撐發展能力。要努力增加信貸投放,大力拓寬融資渠道,推進保險改革創新,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步伐,優化融資環境,提高招商引資水平。五要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上突出位置,加大公共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建立保障制度,增強發展動力,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要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擴大城鄉就業,不斷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堅持為民辦實事。六要深入學習研究中央政策,努力爭取中央政策和資金支持,切實把中央的政策用足用好,發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要積極爭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持,研究對接產業政策,積極爭取支持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政策,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
徐守盛在會議總結講話時就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提出要求。他強調,各市州各部門要及時組織傳達學習,深刻領會會議精神,把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上來,統一到省委、省政府對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安排部署上來,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搶抓機遇,結合實際,找準加快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確保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要繼續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堅持和完善重大項目責任制,建立和完善限時辦結制度,繼續實行項目建設與項目安排掛鉤制度,加強監督檢查,依法做好監督管理,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要牢固樹立無功就是過錯、從政必須有為,不勤政就是最大的不廉政的理念,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抓好工作落實。要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不動搖,加強重大項目的儲備,認真編制好“十二五”規劃。徐守盛特別強調,元旦、春節即將來臨,要妥善安排好群眾生產生活和“兩節”市場供應,加強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工作,抓好經濟運行調節,抓好增收節支,抓好今冬明春的農業生產,讓全省人民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出席這次會議的還有,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蘭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武警甘肅總隊總隊長、政委;省長助理,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秘書長,省委、省政府副秘書長;各市州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省委各部委,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環境資源委員會,省政府組成部門、直屬特設機構、直屬機構、議事機構、事業單位,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人口環境委員會,部分群眾團體、行業協會,有關大型企業,省政府駐外辦事處,部分中央在甘單位主要負責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