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月5日電
謀求為老百姓帶來實惠的GDP——訪甘肅省長徐守盛

新華社記者張澤遠、王艷明
作為一個欠發達省份,西部大開發10年來,甘肅省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實現突破性增長。甘肅省長徐守盛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了這一歷史性變遷,并滿懷信心地表示,既要抓住歷史機遇,快速發展經濟,更要關注民生,科學發展,要謀求為老百姓帶來實惠的GDP。
綜合經濟實力上新臺階 工農業增長快
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前,甘肅省的國民生產總值還不到1000億元,2008年突破了3000億元。
徐守盛說,在克服了金融危機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在黨中央擴大內需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下,甘肅省2009年的GDP初步預計能達到3380億元,增長10.4%左右。甘肅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個臺階,過去只有幾百美元,到2008年,人均GDP就達到1700美元左右。徐守盛說,盡管這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4%,但對甘肅自身來說,卻是上了一個大臺階。從財政收入來說,甘肅更是上了一個臺階,自我調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財政收入2009年可以達到280億元,大口徑的財政收入可達600億元。應該說綜合經濟實力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西部大開發10年來,甘肅工業結構調整上了一個新臺階,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普遍認同。
徐守盛說,甘肅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兩高一資”特征比較明顯,國有經濟比重比較高。歷史地看,這些企業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甘肅現在的幾個主要城市都是先有大企業,后有城市。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到了資源枯竭的階段,而且面臨著改革轉型,也就面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的調整。”徐守盛說,甘肅這兩年引進先進實用的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建材等支柱產業,使得這些產業都上了一個大臺階,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最近國務院批準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這會強力推進甘肅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步伐。
西部大開發10年來,甘肅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素質的提高等方面,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
徐守盛說:“過去我們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等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甘肅的糧食總產量2009年可以達到906萬噸,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與此同時,甘肅在西部大開發中積極培育農業上特色優勢品種,馬鈴薯無論是產量、質量和總量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河西地區的釀酒葡萄、河西地區的啤酒大麥、玉米制種、中藥材等作物的產運銷都已經是甘肅的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