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醒的千年文明
——甘肅重大文物考古發現展解析
“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今天人們常用出自莊子《逍遙游》的“鯤鵬”二字比喻宏偉之事,正在省博物館展出的一項文物展就借用了這一典故來命名。
的確,這項“‘鯤鵬之動’——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甘肅重大文物考古發現展”因其形式新穎、展品獨特、意義深遠而顯得卓爾不凡。
讓文物說話
“鯤鵬之動”考古發現展的布展方式很新穎,新穎之處在于“要讓文物說話”,展覽設計者——省博物館陳列設計部主任那拉這樣介紹。
要讓文物說話?在展廳的第一部分甚至都很少看到文物,大量的文字解讀、大幅的圖片展示,觀眾快看急了,才畫龍點睛地出現一件代表性文物。就像是一部電視劇的主角,不肯在開場就亮相。“這種形式的展覽在國內也不多,開始有一些異議。”那拉坦稱,“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觀眾只重視文物,不重視文字介紹,而考古發現展不同于普通展,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文字介紹是必要的。”
沒有文物,也要吸引觀眾往下看。考古場景的復原、考古工具的擺設、考古方式的簡介,在觀眾對考古知識有一個概括認識后,恰好走進第二展區。300多件文物集中在此展示,很少再出現文字或是圖片,干凈利落、樸實無華。最美的歌聲原本只需清唱方顯動人,布展者的初衷正在于此。
不知觀眾能否領略到布展設計人的苦心,但相信,現場復制的祭祀坑、豪華的車馬廳、氣勢非凡的編鐘,一定為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翻開厚厚的留言冊,贊美之詞比比皆是。
有的很直白:“太棒了,太震撼了!”
有的很深情:“中華文化,我愛你!”
有的很感性:“‘鯤鵬之動’,再次讓我沉浸于歷史的長河中,生命又有了新的光彩……”
文物雖無言,卻以它的方式與觀眾進行著古今對話。
讓考古走近百姓
“鯤鵬之動”考古發現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第一次舉辦的考古成果展,展覽的靈感來源于一次考古現場體驗活動。
去年6月,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舉辦“走近考古現場、體驗考古工作、感觸古代文明”活動,邀請社會公眾參觀“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臨潭陳旗遺址考古現場。消息中午在網上發出,下午工作人員就接到了100多個報名電話,有的報名者在報名表中附上自己的簡歷,表達渴望參加活動的心情。主辦方最終挑選出社會各界代表20余人參加活動。在臨潭,他們參觀考古現場,聽專家講解考古知識,并在指導下參與考古發掘。活動快結束了,很多人鉆在遺址坑里還不肯出來。回到蘭州,參與者寫了很多文章記錄這次終身難忘的體驗。“走近考古,感觸文明,從中我了解到在莽莽岷山之間,滾滾洮水兩岸有一群考古人,不畏艱難困苦,艱辛與寂寞,溝通了現代人與先古的對話。”“考古對于普通人來說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當我們真正走近考古,眼前的一切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個民族不了解自己的文明和歷史是難以想象的,考古,讓我們多了一個了解自己文明的手段。”“通過這次考古活動,更加堅定了我做一名宣傳文物保護者的決心。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我自己的筆向人們宣傳文物保護知識。讓我們一起做遵紀守法、愛護文物的文明人吧!”
參與者的熱情遠遠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期,“公眾對考古這么有興趣,我們又不能把大家都帶到考古現場去,怎樣讓更多的人走近考古?”省文物局副局長馬玉萍說:“舉辦這樣一個展覽,可以很好地告訴大家我們做了些什么?這樣做有什么意義?”“鯤鵬之動”最終問世,它將在一年的時間里以展覽的形式向社會免費開放。
守護精神家園
“鯤鵬之動”共展出文物精品331件(組),每一件文物背后有一片土地,每一片土地背后述說著一段文明,這些歷史文明涉及史前、先周、秦漢、魏晉、五涼、隋唐、宋金等各個歷史時期。
甘肅是我國最早開展考古工作的省份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發生的地區,古文化遺址眾多,類型多樣,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考古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60年來,幾代文博工作者的足跡遍布隴原大地,為全面復原中國歷史的真實輪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展覽向普通人開啟了一扇了解考古的窗戶,同時也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館員王輝表示:“展覽進行的同時,我們還將舉行專題講座,以引導觀眾更深層次地了解文物及它的內涵,這是我們的責任。”
展出文物中,一些甚至來自于正在開展的考古工作現場,如此鮮活生動的文物對省博物館的現有展覽而言,是一個極好的補充。省博物館現有的3個常設主題展覽原本都很精彩,曾在2007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但三大基本陳列至今已展出了3年多時間,“審美疲勞”不可避免,考古展的出現,令許多觀眾喜出望外。
省博物館館長俄軍表示:“此次考古發現展的受歡迎程度超出了預期,舉辦展覽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今后我們將舉辦從內容到形式都更為多樣的展覽,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共享人類文明成果。”“文物保護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館的展覽要常辦常新,只要公眾歡迎,這樣的展覽我們還要辦下去。”馬玉萍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權利了解他們生活的土地,有權利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