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時代壯歌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先進事跡報告會側記
本報記者徐愛龍
3年,一個又一個動人事跡在地震災區上演,彰顯出大無畏的英雄本色。
3年,一個又一個驚人奇跡在地震災區誕生,譜寫出感天動地的時代壯歌。
5月4日上午,由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四川省委共同組織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蘭州舉行。來自災區基層、援建省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代表,以親身經歷向大家報告災后重建的巨大成就,再現了三年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歲月中的一幅幅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感人畫面。
因為有奉獻,災區才更美
回望3年重建走過的每一步,災區每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背后,都有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的身影。
范登奎是康縣陽壩鎮黨委書記,3年來一直奮戰在救災和重建的一線。報告會上,他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自己的重建經歷。
“泥土夾雜著石塊順著車道上方的山坡傾瀉而下,瞬間堵住了我們的去路,車頭因土石的沖擊已向左邊的懸崖偏移。回過神來的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其實人的生死就在短短的一瞬之間!”在重建中,許多困難,許多危險,讓人難以預料,這只是其中驚險的一幕。
隨著陽壩鎮的重建逐步轉入正軌,去年下半年,組織考慮到康縣陽壩鎮黨委書記范登奎的實際困難,征求意見想把他調進縣城。“說句心里話,我也想回到縣城,幫幫妻子、關心關心孩子、多陪陪年老多病的父母……可是,在恢復重建的關鍵時刻,我怎么能離得開!”范登奎說。
高揚的黨旗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地震中,許多黨員干部也失去了親人,但他們擦干眼淚,忍住悲痛,毅然帶領群眾投入到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中,使高高飄揚的黨旗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鎮黨委哪怕有一絲畏難退縮的情緒,都會讓群眾失去信心。”四川省汶川縣副縣長、映秀鎮黨委書記廖軍說。
在救災時,是黨員干部率先喊響了“挺起脊梁,映秀不倒”的聲音,在“孤島”歲月里,黨委、政府是映秀百姓的唯一依靠。在恢復重建時,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總是沖在第一線。
在經歷了3年的奮戰后,廖軍自豪地說,廢墟上已經崛起了映秀新城。
一聲謝謝就是對我們的最高獎賞
即使在援建工作中突患腦膜瘤,短短一個月內連續動了4次手術,他仍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勸阻,重返汶川災區。“生命脆弱,但意志不能脆弱。只要不倒下,我就要干下去!”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鄉規劃處處長、廣東援建工作組項目協調部部長邱衍慶說。
跑遍了汶川13個鄉鎮,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完成了702個項目計劃的制訂工作。水磨援建工程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典范”;映秀鎮成為“世界抗震建筑博物館和防災減災示范區”;汶川一中獲得中國建筑最高獎——魯班獎!
有人說,災區的成就是像邱衍慶這樣的援建者拿命換來的。站在臺上,這位漢子哽咽了,他說他經常會凝視著重建后姿容曼妙的映秀,止不住熱淚盈眶。他知道災區人民一聲“謝謝”所飽含的分量和情感,這就是對3萬多廣東援建人員的最高獎賞。
致敬英雄傳承精神
一次次掌聲響起,一行行熱淚悄然流淌,精彩的報告在現場聽眾中引起熱烈反響。甘肅聯合大學學生李秀萍說,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和人性的光輝。
報告會前,副省長澤巴足,省軍區副政委樊印光會見了報告團成員一行。澤巴足說,3年來,廣大英雄群體和模范人物以熱血和汗水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宣傳英雄群體和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自覺把學英模、創一流、比奉獻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動力,努力在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