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寧紅軍會師樓。本報通訊員曹志政

游客在高臺紅西路軍紀念館里參觀。本報通訊員曹志政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
中國革命史上不少重要事件都發生在甘肅:西北第一個紅色政權在這片土地上建立,打開中央紅軍北上抗日通道的臘子口戰役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紅軍長征確定落腳點的決策在這片土地上做出,紅軍三大主力在這片土地上會師,山城堡戰役在這片土地上打響,西路軍的悲壯歷史在這片土地上書寫。
這些厚重的革命歷史,造就了我省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
近幾年,以這些紅色旅游資源為依托,全省紅色旅游呈現出快速的發展勢頭,且已“初具規模、漸成體系”,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省實現跨越式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足跡
在中國革命史上,發生在甘肅幾個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著中國革命的走向,也為甘肅帶來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劉志丹來是清官,他帶隊伍上了橫山,一心要共產。”
這首民歌唱的是劉志丹鬧革命的故事。上世紀20年代末,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西北共產黨人在華池南梁一帶組建游擊隊,建立了以華池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根據地,這是西北第一個紅色政權。
如今,自華池縣城東行數十公里,“紅色南梁”便進入視野。沿著平整的水泥路,走進南梁革命紀念館,高聳的紀念碑與逼真的漢白玉群雕相映生輝,歷史的畫卷在這里鋪展開來……這里,已成為眾多游客瞻仰的紅色勝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這首廣為流傳的《七律·長征》,是紅軍長征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我省境內創作的。
1935年9月,北上的中央紅軍進入甘肅境內。如不能很快突破北面迭部縣天險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紅軍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戰術,經過浴血奮戰,一舉攻破了魯大昌部重兵據險扼守的天險臘子口,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進入陜甘的通道。
天險臘子口由此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如今,臘子口已找不到殘存的碉堡,看不見激戰的痕跡,曾經的戰場已成為如今游客追憶往昔的旅游勝地。
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突破臘子口后,進駐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領導人從一張舊報紙上,看到有一條閻錫山部隊進攻紅軍劉志丹部的消息。黨中央召開會議,初步決定中央紅軍前往以華池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途中,曾兩次到哈達鋪,在這里制定了揮師北上的偉大戰略決策,被譽為長征“加油站”。至今,哈達鋪留存著紅軍長征的幾處舊址:義和昌藥鋪(前院辟為紅軍長征紀念館,后院為毛澤東的住室和張聞天的住室)、同善社(中央紅軍司令部,包括周恩來的住室)、關帝廟(開干部大會的會址)、郵政代辦所等。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嶄新的一頁,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的西津門樓,因此被改名“會師樓”,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為了弘揚紅軍精神,1986年,在會師樓前建造了高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
在甘肅這片紅色土地上,還有紅西路軍悲壯的歷程。紅西路軍從開始的2.1萬人,戰至最后只剩幾百余人。其中,紅五軍3000多人全體戰死在高臺縣城。紅西路軍悲壯的歷史在綿延兩千里的河西走廊上演。在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已成為人們
追憶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土地革命,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隴原兒女創造了許多不朽的革命業績,在隴原大地留下了眾多重要的歷史遺存遺跡,為甘肅發展紅色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全省已查實紅色遺跡遺址390處。其中,列入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有12處,列入省黨史教育基地的有13處,列入國防教育基地的有9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這些寶貴資源,是我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歷史載體,也是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主要依托。

開發
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為我省發展紅色旅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面對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我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護、修葺紅色遺跡遺址,融入休閑觀光等旅游元素,增強紅色旅游的吸引力,紅色旅游開發步伐逐年加快。
以前,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面積很小。走進一條小街道的一個小門,里面只有一個會師紀念塔和文廟大成殿,參觀者很少。
而今,這里修起了寬闊的廣場,會師門、會師塔、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毗鄰而立,游客絡繹不絕。有的在會師塔下重溫入黨誓詞,有的在長征勝利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來此接受教育。2010年,到這里參觀的游客約百萬人次,超過了會寧縣全縣人口總數。
近6年來,圍繞革命文化這個核心,我省科學制定紅色旅游發展規劃,有序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我省投入建設資金8億多元,先后建成了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臘子口戰役遺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南梁政府)舊址、高臺烈士陵園、“岷州會議”紀念館、榜羅鎮革命遺址、八路軍蘭州辦事處舊址等8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并全部免費開放。
以這些景區為依托,我省初步形成了以臘子口、哈達鋪、會寧為主的紅軍長征勝利會師旅游線,以慶陽為核心的革命老區旅游線和以高臺戰役遺址為主的紅西路軍歷史紀念旅游線等3條紅色旅游主打線路。
在開發紅色旅游過程中,我省把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與休閑觀光等綠色旅游結合起來,豐富了紅色旅游的內容,奏響了“紅綠相間”的新樂章。
臘子口戰役發生地如今是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這里的原始森林味兒很濃。當地人既打“紅色牌”,也打“綠色牌”,在紅色土地上建設綠色家園,興建了山門、度假村、隘口爬山棧道等,使游客在紅色旅游中享受到綠色休閑趣味。當地政府還啟動“綠色長征”行動,把紅色旅游與綠色風景休閑融為一體,使臘子口的魅力倍增,吸引了很多游客。近5年來,臘子口接待游客已達數十萬人次。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南梁政府)舊址所在地華池縣,不僅在紅色旅游中融入綠色風景休閑內容,還加入了黃土高原民俗旅游元素。據介紹,華池縣正在融合“紅、綠、黃”旅游元素,把紅色旅游和生態、民俗文化結合起來,鏈接各類旅游景區。
2010年9月27日,我省召開了全省旅游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紅色旅游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以此為契機,紅色旅游景區重點市、縣高度重視紅色旅游業發展,一些地方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一把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省上下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工作推動紅色旅游發展,紅色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

效益
隨著紅色旅游的快速發展,其在文化、經濟等領域帶來的效益逐漸顯現。
紅色旅游寓教于樂,吸引了眾多游客。中老年人通過紅色旅游緬懷過去,青少年則在“游中學、學中游”。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92%的游客愿意將游歷過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推薦給親友,85%的游客有繼續參加紅色旅游的意向,84%的游客認為紅色旅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好或很好。
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紅色旅游景區接待游客數達到397萬人次,同比增長58%。
紅色旅游帶動了文化事業發展。今年6月下旬,由甘肅省話劇院創作排演完成的大型話劇《上南梁》上演。該劇圍繞南梁陜甘邊根據地的創建與保衛歷程,生動地再現了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出生入死的革命歷程。
會寧縣秦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現代劇《紅色熱土》,也是在真實故事基礎上改編加工而成的。該劇記述了會寧人民在紅軍主力撤離會寧后,掩護紅軍傷員脫險的故事。
臘子口藝術團在景區演出的節目《臘子口的回聲》,表達了藏鄉兒女擁黨擁軍的深情。
目前,我省不少紅色旅游景區,以發生在景區內的革命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歌舞作品或戲劇,現場演出以吸引游客。
紅色旅游帶動了經濟發展。紅色旅游景區多在邊遠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作為具有富民效應的旅游業,恰好為這些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帶來了機遇。
華池縣圍繞南梁陜甘邊根據地的歷史,開發出紫砂壺、香包燈、套裝黑陶筆筒等旅游產品15類22種。會寧縣以紅軍會師舊址為核心,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每年收入數千萬元。
據統計,2010年我省紅色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超過3萬人,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0.5億元。

前景
作為紅色旅游資源大省,我省發展紅色旅游前景廣闊。目前,我省已對紅色旅游進行了初步規劃,力求將紅色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紅色旅游成為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未來發展中,我省將突出體驗性、探險性和扶貧性,充分融合其他旅游元素,在區域旅游開發的同時,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革命老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商貿繁榮。通過多方努力,把甘肅紅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品牌,培育甘肅旅游的新亮點和重要增長點。
據介紹,除已建成的8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外,我省將繼續建設環縣山城堡戰役舊址、靜寧界石鋪紅軍長征毛主席舊居、紅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兩當兵變舊址、山丹艾黎紀念館等多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省內各地也正在積極行動,西部、中南部、東部各自提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計劃:
西部將努力打造紅西路軍旅游區。依托312國道,串聯紅西路軍古浪戰役紀念館、紅軍四十里鋪戰役紀念館、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高臺縣西路軍烈士陵園等沿線景區,聯動發展河西地區西路軍紅色旅游,豐富絲綢之路旅游產品內容。
中南部將打造長征豐碑旅游區。在紅軍長征主要經過的地區,打造紅色旅游精品景區,建設紅色旅游重點城鎮,結合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形成品牌效應。同時突出扶貧功能,實施紅色旅游扶貧戰略。
東部將打造紅色慶陽旅游區。對區域內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規劃、開發,將慶陽市逐步建成以南梁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為龍頭的紅色旅游大市。圍繞山城堡戰役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結合周祖農耕、岐伯醫藥等歷史文化資源,以“紅”推“古”,以“古”帶“紅”,發展多功能旅游區。
專家預測,2011年至2015年期間,全省紅色旅游綜合收入年均有望增長25%,每年新增就業5000人。截至2015年,全省紅色旅游接待人數有望達到1000萬人次,紅色旅游收入達到4.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