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增幅創十年來新高
——上半年甘肅省農業農村經濟實現新跨越
年歷已翻過一半。鳥瞰隴原,黃澄澄的麥子顆粒歸倉,千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揚花結棒,千萬畝脫毒馬鈴薯翠綠盎然,千萬畝優質林碩果累累。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上半年全省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農業農村經濟也不例外。全省上下砥礪奮進,克服嚴重干旱、農資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了新的跨越。夏糧、秋糧生產形勢整體較好,特色產業在“六大行動”的推波助瀾下迅猛發展,農民增收幅度創近十年來最高。
轉變發展方式 確保糧食增產
年初,省委、省政府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真研判“三農”形勢,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提出了穩糧、增收、強基礎、惠民生的總體思路,確定了農業增加值增長6%,糧食總產超過20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的主要目標。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省農業部門克服嚴重春夏連旱等自然災害,胸懷“糧食總產邁上1000萬噸臺階”的目標精心耕耘。
大旱,又一次“考驗”著全省人民爭奪糧食豐收的決心。春季和初夏,中東部田地干焦,禾苗干枯,全省最大受旱面積達到1294萬畝,其中農作物受旱面積750萬畝。同時,河西等地低溫雨雪、沙塵暴、冰雹、洪澇災害使833萬畝農作物受災。
長期以來與“旱魃”抗爭的實踐證明,甘肅70%的降雨分布在秋季,與夏糧生長期錯位,春旱和夏伏旱導致夏糧產量不穩。為此,我省積極順應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市場規律,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由我省科技人員獨創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又一次主戰“旱魃”陣場。春季,覆膜機響徹田野,全省干部群眾爭分奪秒頂凌覆膜,竭力保住尚未解凍的冬墑;初夏,中東部旱作區遍布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形成“白浪綠帆”的壯麗畫卷。在我省2.4億元專項資金的支持下,107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目前長勢良好,苗壯苗齊。
我省農技人員首創的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在大旱之年“嶄露頭角”。記者在清水縣永清鎮馬溝村看到,連片成方的全膜覆土小麥穗長穗大,長勢喜人。全膜覆土小麥平均畝產達300公斤,最高達500公斤,較露地小麥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增產率40%。今年已推廣30.09萬畝,開辟了隴原干旱山區口糧增產的新途徑。
馬鈴薯是全省糧食作物“三足鼎立”的品種之一。今年,我省大力推進脫毒苗、原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的擴繁,全省脫毒馬鈴薯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這將極大提高馬鈴薯單產,為全省糧食增產再立新功。
依靠科技轉變糧食生產方式,我省探索出符合甘肅實際的旱作農業發展路子,上半年糧食生產取得可喜局面。夏糧因結構調整面積減少,總產仍然達到300萬噸以上。秋糧普遍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這為全年1000萬噸糧食總產目標奠定了扎實基礎。
轉變增收方式 確保農民致富
農民增收是我省“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幾年,我省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背后的各種支撐力量已繃得很緊,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潛力越來越弱。今年以來,我省大力轉變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實施促農增收“六大行動”,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發展特色產業上,轉變了過去注重靠“量”擴大規模的方式,而是努力在提“質”上下功夫,幫助農民增收。在草食畜牧業方面,變千家萬戶粗放式飼養向規模養殖小區精準化飼養管理,已建成5392個環境優美、干凈整潔的養殖場(小區),推進牛羊良種、“工廠化”飼喂、科學健康養殖,整合牛羊產業大縣各類財政資金、金融和民間資金9.69億元,目前養殖效益處于歷史最好水平。蔬菜、果品、中藥材產業方面,落實扶持資金達2億多元,大力推進標準園建設,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登記,以“綠色”博得市場青睞。
同時,我省挖掘農業外部增收潛力,培訓輸轉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務工人員工資待遇普遍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高于去年同期。我省還積極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已落實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業基本建設項目資金等27.4億元,爭取落實國家草原生態補助金11.4億元,農民轉移性收入得以增長。
據省統計局統計顯示: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04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各項舉措證明,我省已探索出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增長的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