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1000萬畝節水農業工程完成
全省灌區高效農田3年節水14億立方米增效12億元
本報張掖訊 (記者王朝霞)盛夏的河西綠洲,渠道縱橫、清流蕩漾,膜下滴灌、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遍布農田,制種玉米、葡萄、蔬菜綠意盎然。我省實施的1000萬畝節水農業工程順利完成,全省灌區3年累計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368萬畝,共節水14億立方米,增效12億元。
我省干旱缺水,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節水。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啟動河西及沿黃主要灌區1000萬畝高效農田節水工程,根據《甘肅省河西及沿黃主要灌區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三年規劃》要求,到2012年,河西及沿黃主要灌區要實現“累計示范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000萬畝、節水10億立方米、增收5億元”的目標。3年來,省、市、縣安排專項資金2.2億元支持節水技術推廣,建立核心示范區1284個、示范面積134萬畝,培訓農民146萬人,推廣范圍由河西及沿黃主要灌區7個市的20個縣,擴大到全省灌區13個市的42個縣及省農墾農場。
我省探索創新出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為重點的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模式。膜下滴灌相對于地面灌溉畝節水200立方米以上、節水率50%,節肥、節藥率20%,畝增收200元;壟膜溝灌畝節水120至100立方米,畝增收80元。壟作溝灌畝節水80至60立方米,畝增收50元。這些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模式在全省灌區遍地開花,2010年推廣226.4萬畝,2011年推廣382.5萬畝,2012年推廣759.3萬畝。
我省在節水中大力壓減單產低、高耗水且畝效益在1000元以下的低效作物,培育高效節水的特色優勢產業,實現了節水與高效雙重目標的統一。在光熱水土條件豐富的灌區,大力發展高效制種、特色林果及高效經濟作物;在高海拔、較冷涼灌區,大力發展以壟膜溝灌技術為支撐的高原夏菜及優質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在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突出的灌區,培育發展中藥材、飼草等特色作物。敦煌市今年以葡萄為主的“萬元田”達9.5萬畝,實現了農民人均1畝“萬元田”。
我省大面積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節約出的水用于河西綠洲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初步形成了合理用水、協調發展的格局。武威市農業用水比重由5年前的91.4%下降到目前的75.5%,民勤綠洲生態明顯恢復;敦煌市年節水2845萬立方米,緩解了敦煌地下水位下降趨勢,促進了濕地恢復和綠洲地下水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