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甘肅>>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四(圖)
(2013-2-18 7:21:05)  來源: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打印本頁

找準發展路子 早日脫貧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四 

 2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干渠工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春節,舉家團聚的日子。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目前唯一未貫通的7號隧洞,建設者們卻放棄了回家的機會,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全力攻克這一制約引洮總干渠全線通水的“咽喉工程”。

    有這樣的干勁,建設者們說,他們忘不了習近平總書記年前來甘肅考察時對引洮工程的殷殷囑托。

    “這么多年了,今年這個年過得最幸福。”春節期間,大山深處的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提前耍起了社火,扭起了秧歌,一派喜氣洋洋。村民們都說,“誰能想到,年前習總書記能到我們這么偏僻的鄉村來,給我們提前拜年!連家里好多年貨都是他給我們辦的。”

    可不是,村里447戶人,每家2袋面、2桶油、20斤豬肉、1床棉被、4副春聯、3斤水果糖、3斤大板瓜子,給每個學生娃娃發放書包、文具盒、詞典各1個,這是習總書記給村民送的年貨。

    讓鄉親們感念的不僅僅是這些年貨。

    2月3日,臘月廿三,農歷小年。

    是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被列入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定西市渭源縣。在這里,他考察甘肅人民期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并走進馬鈴薯原原種智能溫室,深入偏遠山村困難戶家里,看望慰問鄉親們,給鄉親們送上蛇年新春祝福。

    時間已經過去10多天了,與習近平在渭源縣考察期間接觸過的干部群眾,還在幸福地回憶著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場景。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

    “缺水干旱是制約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個主要難題。習總書記能到引洮建設工地一線考察,這充分體現了他對此十分關心。”都過去好多天了,可一提起2月3日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景時,省水利廳廳長康國璽就有一肚子說不完的話。

    水,生命之源。

    然而,以定西市為代表的甘肅省中部干旱地區,缺少的正是生命之水。沒有水,這里“苦瘠甲于天下”。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改善干旱缺水、自然條件嚴酷的面貌,早在20世紀50年代,甘肅省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區的設想。1958年,引洮工程開工建設。但囿于當時我省的經濟基礎薄弱,以及技術水平低,導致引洮工程于1961年全線停工。

    半世紀的渴望,半世紀的心血。在歷屆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2006年11月22日,歷時半世紀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拉開建設的帷幕。一期工程建成后,將解決定西、蘭州、白銀3市所轄的安定、隴西、渭源、臨洮、榆中、會寧6個縣區54個鄉鎮156萬人的生活用水問題。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因為涉及的地方山多,地形復雜,工程需開鑿大量隧洞,架設諸多渡槽,技術復雜,困難非常大。僅總干渠就要開鑿隧洞18座,總長超過96公里,占總干渠全長的84%。

    引洮工程,到底進展怎樣?

    2月3日上午9時40分,習近平專程來到位于渭源縣上灣鄉境內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干渠6號隧洞進口漫壩河支洞處,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

    康國璽拿出一張引洮供水工程平面布置圖,鋪在了桌面上,向習總書記匯報。習近平一邊仔細聽著,一邊認真查看著工程總體布局,詳細詢問著工程一期、二期的有關情況。

    當了解到一期工程總干渠18座隧洞已貫通17座、1至6號隧洞具備通水條件,習近平很高興。他說:“咱們進洞去看一看。”

    在引洮總干渠隧洞中,6號隧洞長度排第三,達15.142公里。而且,地質條件錯綜復雜,穿越渭源和臨洮兩縣。工程于2006年12月1日開工建設后,多次遇到隧洞塌方、圍巖變形、涌水等特大地質災害。面對復雜的地質災害和各種工程建設難題,省水利廳和省引洮建管局帶領參建者全力拼搏,隧洞于2011年12月27日實現貫通,去年10月中旬完成襯砌。

    引洮工程不是第一次碰到領導考察了,這次可明顯不一樣。“總書記輕車簡從,統一乘坐了兩輛中巴車。”康國璽告訴記者,為了貫徹中央政治局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工地上也沒有刻意掛起往日迎接領導時經常會看到的橫幅、標語,也沒有擺放彩旗、鮮花。

    一切都盡量保持原貌。但是,在放置進洞前必須戴的安全帽的桌子上,康國璽還是“刻意”擺放了3小瓶水。“每個瓶子上都標有PH值、氨、氮、大腸桿菌等五六個化驗指標,只是想讓習總書記直觀地了解到這里的水質情況。”康國璽告訴記者。

    習近平饒有興致地拿起瓶子來,仔細端詳著,聽起了介紹。

    左邊瓶子的水,來自渭源縣當地農戶的水窖中,這個水看起來有點發白,不僅渾濁,而且大腸桿菌超標很多。

    中間的,看起來很清,是從渭源縣的山間采集來的泉水。康國璽回憶說,當聽到“這水是苦咸水、細菌含量高”時,習總書記說:“我們老家吃的是地下水,也是苦咸水,而且含氟量高,吃了牙齒會變黃。來的人,一開口,就知道是老家的人。”

    右邊瓶子的,看起來跟中間的水差不多,也很清,不過,來自洮河九甸峽庫區,為國家一級城市水源水,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從支洞口往里走了100多米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一臺專門作襯砌用的臺車工具前,停下了腳步。他很關切地問,“引洮工程有這么多地下隧洞,在施工中,有過什么安全事故?”

    康國璽注意到,當聽到他回答說“一個也沒有”時,習總書記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緊接著,習總書記又問,“工程目前有什么困難?”

    康國璽回答:“總干渠7號隧洞現在剩余的600多米,碰到了涌水、涌砂等復雜地質情況,堪為世界級施工難題,嚴重影響到引洮工程實現通水的目標,目前正采用凍結法施工。”

    “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肅中部干旱貧困地區的一項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決甘肅六分之一人口長期飲水困難問題,工程的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看起來總干渠只剩下這么一段就可以實現全線通水,但決不能輕視它,要認真研究施工方案。不過也不難,我在上海工作的時候,黃浦江的過江隧道那么難都通過了,這里應該沒有什么大的問題。”臨別前,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隨行的同志說:“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

    指著漫壩河沿岸的群山,習總書記又語重心長地說,“甘肅大部分地都是干旱地,靠引洮工程建一個商品糧基地是沒有可能的,關鍵是要用好水資源,解決好生活用水問題。北方缺水,要認真研究節水灌溉技術,不能搞大水漫灌,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現在,引洮二期工程已經上報到國家層面,整個工程要注意科學性,考慮工程效益和價值,科學論證,按照程序審批,嚴格控制項目投資概算。”

    原定10分鐘的考察,延長到了近半個小時。親耳聆聽著習總書記的講話,康國璽感慨萬千。他說:“聽了總書記的話,我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有了黨和國家的重視,有了大家的決心,我們一定要尊重科學、細化方案、精心施工,努力再打一次攻堅戰,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剩余工程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建成并發揮效益。同時,在引洮二期項目建議書批復過程中同步開展項目的可研工作,加快編制各專項報告,為工程早日獲批創造條件,向隴原人民遞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希望你們更加努力,為發展馬鈴薯產業作出更大貢獻”

    “真沒想到,來的是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10時18分,渭源縣田源澤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曉梅感到心里還有點恍惚呢,就看到總書記在合作社的智能連棟溫室前下了車,與等候的同志一一握手。

    “之前一點都不知道是總書記要來,只聽說上面來個領導,是省里的,還是哪里的,真不知道。”37歲的李曉梅告訴記者,“因此,當看到是總書記時,非常驚訝。”

    坐在輪椅上的李曉梅,一下子感到特別緊張。可令她沒想到的是,習總書記彎下腰來,伸出雙手,與她握手。“那一剎那,我感到他那么親切、那么隨和,繃緊的神經又放松了一些。”

    說是放松了一些,可正兒八經地向總書記介紹起合作社的情況時,李曉梅感到都說了1分鐘了,她的話語還是不大流利,聲音也有些發顫。

    情急之下,李曉梅壯著膽兒說了句:“對不起,總書記,我有點緊張。”當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會心一笑時,她一下感覺到氣氛輕松了。

    復雜而惡劣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致使甘肅許多地區“年年種糧不見糧”,然而也孕育了生物的多樣性,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順應自然規律,如今,甘肅馬鈴薯已成為全國叫得響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主產區定西市打造起了“中國薯都”,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約三分之一來自馬鈴薯產業。

    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優勢,近年來,渭源縣打造起了“中國馬鈴薯良種第一縣”,全力推進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形成了集種植、科研、銷售一體化的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格局。甘肅田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是在這樣的產業發展大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渭源縣馬鈴薯種薯產業龍頭企業。

    雖然2008年10月出了一場車禍,李曉梅還是咬緊牙關,挺了過來。而且,她還依托自己的公司,成立了渭源縣田源澤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在有關方面的扶持下,如今她建起的這座2.3萬平方米的日光溫室,成了全國最大的專門用來生產馬鈴薯原原種的智能連棟溫室。

    “合作社連接農戶,這種形式很好。”習近平點了點頭,接著問道:“你的合作社連接多少戶農戶?會員是不是全部入股了?”

    李曉梅回答說:“有620戶農戶,一部分是入股形式,一部分是其他形式。”

    總書記又問:“省上有啥補貼嗎?”

    “2012年給了馬鈴薯良種補貼140萬元。”李曉梅說。

    隨后,習總書記一行又進入了溫室生產區。當看到習總書記在公司副總經理杜宏輝旁邊蹲下,近距離地查看馬鈴薯原原種的情況時,李曉梅感到,“總書記像公司的技術工人”,“還親自從地里挖著馬鈴薯的原原種。”

    “習總書記好,我們又見面了。”在田源澤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的智能連棟溫室前,當握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手時,王一航情不自禁地說道。

    作為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省政府參事,王一航研究員被我省許多群眾親切地稱為“王洋芋”、“王科學”,他常年扎根在位于渭源縣會川鎮的省農科院馬鈴薯試驗田中,研究馬鈴薯育種,培育出的“隴薯3號”、“隴薯6號”等多個馬鈴薯新品種,成為甘肅許多貧困群眾致富的“金蛋蛋”。

    “非常激動,雖然沒想到是習近平總書記,但一見到他,就覺得很親切,像是老朋友見面了一樣。”至今還沉浸在喜悅中的王一航,興奮地向記者回憶起了前兩次見到習近平時的情景。

    2009年,習近平來甘肅考察。在省委召開的座談會上,王一航作為基層科研人員代表發了言,向習近平介紹了甘肅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情況,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去年8月,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作為甘肅省唯一專家代表,王一航到北戴河參加了全國專家暑期休假活動。在剛到北戴河的第二天,習近平便親切接見了參加休假的優秀專家和基層一線人才代表。握手交談時,當聽到王一航說起甘肅馬鈴薯產業情況后,習近平說,“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了,甘肅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也就解決了。”回憶到這里時,王一航說,“當時真是十分高興,倍感鼓舞!”

    “作為一名基層科研人員,我確實沒想到,這回能再次見到習總書記,心里真是熱乎乎的。這次,我從馬鈴薯瓶苗培育到原原種、原種、一級種等方面,給他介紹了馬鈴薯種薯生產流程。”王一航告訴記者。

    “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得很好。馬鈴薯是個好東西,也叫洋芋,從原產地南美洲傳到世界各地后給人們生產出很好的食物。馬鈴薯營養豐富,含有很多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1個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要頂3個蘋果。”王一航記得,從智能連棟溫室生產區到出口處的走道處,習總書記專門停下腳步,對他們“內行”地說道。

    習總書記告訴他們,“在歐美國家,很多飯店、快餐店的薯條、薯泥等食品就是馬鈴薯做的,大家食用很普遍。我國北方農村也普遍種植食用洋芋。記得我在陜北插隊的時候,那時生活比較困難,頓頓飯里面都有洋芋,吃得很多也吃不厭。”

    習總書記還回憶說,他在福建工作時,曾帶隊到寧夏海原、固原地區對口幫扶,在跑了6個縣后,調研確定扶持當地的馬鈴薯產業,幫助當地發展馬鈴薯生產與加工,并將加工生產的馬鈴薯阿爾法淀粉全部包銷到福建,對寧夏起到了很好的幫扶作用。

    說到這,習總書記深情地說,“你們要進一步努力作好甘肅的馬鈴薯產業,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強。馬鈴薯越是貧困的地方種植越多,要從扶貧開發的角度發展馬鈴薯,多加支持。當然,還要考慮好生產的馬鈴薯的出路問題。馬鈴薯的出路很重要,要首先考慮搞好,銷不出去就是大問題。一是要疏通和拓展鮮薯銷售渠道,二是要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就地轉化力度。希望你們更加努力,為發展馬鈴薯產業作出更大貢獻。春節就要到了,向你們拜年。”

    他又特意對王一航說:“給你拜年,并通過你向全省科研工作者拜年。”

    “總書記說的話,既樸實,又專業,全說到我心坎上了。”王一航動情地說,“我雖然60多歲了,但要按總書記所說的,繼續努力,為甘肅馬鈴薯產業的科技支撐方面作出新的貢獻。就像我給總書記匯報的那樣,在馬鈴薯育種方面,要選育出適合市場發展、又受農民歡迎的新品種。在脫毒繁育上,要進一步研究,降低繁種成本,使農民買的脫毒種薯更加便宜。”

    “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墻上裂縫的土坯房,破舊不堪的農家院,八旬老黨員馬崗這樣的家,在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并不鮮見。

    2月3日11時許,依舊穿著五六年來沒怎么下過身的中山裝,戴著十三四年來冬天一直戴的棉帽,馬崗在孫子馬海龍的攙扶下,在院門口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

    “馬老,您多少歲了?我給您拜年來了。”一見面,習近平總書記便拉著馬崗的手,親切地說道。

    “80歲了。總書記,您來看我,是我最大的幸福。”馬崗激動得都不知道說啥好了。

    走進馬崗家的院子,環顧四周低矮破舊的房屋,習總書記關心地問道:“你的房子哪年蓋的?住了多長時間了?”

    “東屋1962年蓋的,北房1963年蓋的。”馬崗說。

    1958年10月1日,馬崗在當時的引洮工程建設工地入了黨。1961年回村后,他當了整整15年的大隊支書。1976年,他又被當時的公社選中,操心起社辦企業。改革開放后,企業辦不下去了,1984年,馬崗回家務農。

    海拔2440米的元古堆村是個貧困村,村民居住在東西兩條山溝里。因為氣候高寒陰濕,這里一畝地只能打300多斤小麥。這些年,雖說村民也試著種馬鈴薯、油菜和當歸等,可還是從地里刨不出什么錢來。2012年,村里1917口人,人均收入只有1446元。

    除了1997年當歸價錢高,村民美美地收入了一筆外,種了4畝當歸的村支書劉海東清楚地記得,其他年份收入都和去年差不多。去年碰上連陰雨,村里的麥子、藥材都泡壞了,一斤當歸只能賣3元,一畝收入也就是600多元。

    日子本身過得緊巴巴的,1999年,馬崗的老伴又去世了。在這之前,和他一起生活的二兒子馬會榮也離婚了。

    加上孫子馬海龍,這個家庭只剩下了3個男人。作廚房用的東屋很快就廢棄了,現在灶臺已經坍塌,屋頂上結滿了蜘蛛網。

    為了養家糊口,2000年以后,馬會榮將地租給別人,到陜西西安的建筑工地上去打工。可一年辛辛苦苦下來,不要說他掙的錢大多都供孩子上了學,還老被施工單位欠著工資。當聽在外地的幼時伙伴打電話說“他家來了貴客”后,馬會榮從一位朋友跟前借了450元,2月6日趕回了家里。

    走進馬崗坐北朝南的住房,墻壁黑黝黝的,“值錢”點的家具,就是上世紀70年代做的4個柜子。打量了一圈后,習近平總書記指著靠里屋門口處一口水缸,問馬海龍:“你們吃的水是怎么來的?”

    “是泉水。”馬海龍說。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總書記接著說了一句,“我嘗嘗。”

    接過馬海龍從缸中舀起的一勺水,習近平直接用水瓢喝了一口,問道:“這水味道不錯,硬不硬?”

    “硬著呢。”馬海龍說。

    一直以來,元古堆村村民吃水,就靠村子西南角的一眼山泉。村支書劉海東告訴記者,這水清是清,可缺碘,村里上了歲數的人,大多都患有大骨節等病癥。2005年以后,一些群眾開始自發打井,不過,現在還有102戶人靠這眼泉水生活。

    馬崗和孫子住的里屋,土炕占去了大半間屋子。2月7日,記者到此采訪時,炕上蓋的被子依然是5年前他的女婿從新疆帶回來的,鋪的床單也是5年前過年時馬會榮從鄰近的會川鎮花了20多元買的。沒有女人當家,馬會榮說,這些東西一年也洗不了幾回。

    周圍的墻上,因為老掉土,2004年過年前,馬崗一家人用報紙糊了厚厚一層,算是簡單“裝修”了一下。

    “總書記進到屋里,也沒嫌干不干凈就坐在炕上,和我拉起了家常,真是太感動了。”馬崗說。

    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年貨有沒有備好,在得到馬崗肯定的答復后,總書記很欣慰。

    起身時,看到老人案板上的手搟面,習近平拿起面簸箕,跟老人笑著說:“我一看你搟的面,手藝還沒有我的好,要是我搟的,肯定比你的好,你切的面條還不太規則。”一席話,惹得大家都笑了。

    知道總書記去看望村里的老黨員,鄉親們也跟著來到了馬崗家中,把習近平總書記圍攏起來,大家紛紛鼓掌給總書記拜年。趁著冬日暖融融的陽光,總書記在院子里和鄉親們攀談起來,詢問村上的農業生產、大家的生活和這幾年的外出打工情況,并饒有興致地跟村民講起了陜北過年的習俗。

    習近平說:“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來看望大家。現在東中西部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較大,你們這兒還比較困難。你們過不過小年?我看你們村子,沒有過小年的氣氛,我們陜北過小年,主要是把糜子磨成面,做成老虎、兔子等形狀的饃饃,還點上顏色,花花綠綠的。”

    元古堆村下灘上社社長王煥平回答說:“我們過大年。”

    總書記問:“大年三十你們吃什么?”

    “吃長面、餃子。”聽了王煥平的回答后,總書記勉勵大家說:“40多年前我在陜北,生活也很苦,老鄉說‘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年一過完,婆姨出去要飯,把糧食留給家里身強力壯的男人吃,現在那兒條件改善了,基本脫貧,溫飽已經解決,部分已經奔小康了。”

    習近平又十分關心地詢問起了村上的養殖情況。習近平說,將來咱們這個村的發展還是要放在拓寬增收渠道上,搞養殖收入高也穩定,但一定要注意解決好培訓、防疫和銷路問題。年輕力壯的可以外出打工,培訓一段時間,學習一門技術,這樣工資高一點,掙的錢就多一點,生活也就會寬裕一些。臨出門前,習近平又詢問了村上的教育情況,并叮囑大家,“孩子是國家的棟梁,一定要好好培養。”

    已近中午12時了,走出馬崗家,聞訊趕來的鄉親們,圍攏到元古堆村下灘小學操場,紛紛擁上前來和總書記握手道別。習近平飽含深情地對大家說:“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親切的關懷,巨大的鼓舞,聽得大家心里暖洋洋的。雖然“很遺憾”,沒有在自己家里見到總書記,但馬會榮還是下定決心,“我年紀不小了,老人也需要照顧,過完年把一些欠賬收回后,我就不出去打工了,按總書記說的,在家里搞養殖,好好干一場,爭取早日富起來。”


相 關 新 聞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三(圖)·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二(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一(圖)·北京地鐵工人回憶習近平慰問:推薦我去故宮玩
·習近平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組圖)·習近平送農民工女兒大書包 裝滿文具書本(圖)
·習近平到訪出租客運公司 要求解決好打車難問題·習近平: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
·分析稱中央領導走基層釋放共同富裕信號(圖)·甘肅日報評論員:親切的關懷 巨大的鼓舞(圖)

最 新 圖 片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四(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三(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二(圖) 溫家寶總理與甘肅干部群眾共度新春紀行(圖) 溫家寶與甘肅陜西災區群眾一起過年(組圖) 組圖:習近平春節前夕赴甘肅看望各族干部群眾

 甘肅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四(圖)
·蘭州旅游業緣何“爆發式”增長
·甘肅省委組織部制定改進作風六項規定
·甘肅省科技創新工作新增十項內容
·省長劉偉平主持召開甘肅省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
·省委副書記歐陽堅在榆中縣調研雙聯行動
·春節“黃金周”甘肅旅游收入首超20億元(圖)
·甘肅白銀水川鎮“放長假”被責令整改
·甘肅:節后首個工作日部分鄉鎮政府上演“空城計”
·節后仍冬眠 甘肅白銀水川鎮政府被責令檢查整改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三(圖)
·劉偉平深入萬里 蘭飛和長風三家公司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二(圖)
·溫家寶總理與甘肅干部群眾共度新春紀行(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一(圖)
 文化歷史
·春節小百科:“過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
·癸巳蛇年共355天比壬辰龍年少29天
·你知道“除夕”“壓歲錢”的來歷嗎? (組圖)
·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講究 你知道多少?(組圖)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祭灶王 剪窗花 掃塵土
·作家稱中華民族是蛇的傳人:伏羲女媧均人面蛇身
·毛澤東反腐敗最大“絕招”: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毛澤東邀尼克松訪華秘聞:叫他偷偷地 不要公開
·1945年美籍中國通的預言:蔣介石統一不了中國
·姚文元曾陰謀計劃陷害華國鋒 被抓前已有預感
·蔣介石十次登上《時代》封面(組圖)
·江青在治喪會上提出:毛主席是鄧小平氣死的
·張春橋受審時說漏嘴:他們準備讓我當副總理
·1974年周恩來點評張春橋:不好對付 我對付不了
·文革中習仲勛遭批 百姓喊冤:沒他我們早餓死了
 博 客
·楊迎勛:雨水節有懷
·天光水影:走進上河村(圖)
·冰山雪蓮:李子園社火(圖)
·李三祥:李子園的社火進城了(圖
·天山雪:天水之夜(組圖)
·風平浪靜:《賭之害》觀后感
·喬理:風雪牧羊人(組圖)
·正月初八,朝觀(組圖)
 播 客

·天寶文化藝術節開幕式
·山丹鎮——因杯而名
·秦州農村合行銀行
·“唱響中國”天水演唱會
·毛阿敏:《說伏羲》
·2012年公祭伏羲大典
·甘肅公祭伏羲大典北京新聞發布
·煙鋪大櫻桃熟了
 娛 樂

·李湘曬沙灘比基尼性感照 似減肥成功(組圖)
·劉蕓低胸裙俯身秀深溝 頻頻大笑險走光(圖)
·揭秘生存大師趙本山:諷刺權貴到鄉長為止
·國際中華小姐舉行記者會 眾佳麗披薄紗秀美腿
·哈文團隊籌備元宵晚會 郭德綱將“追著幸福跑”
·哈文對郭德綱相聲很滿意 稱真心不想再做春晚了
·郭德綱談春晚相聲不好笑:我們顧忌大多數觀眾
·經紀人否認劉謙春晚后臺遭王力宏掌摑(圖)
·央視春晚被稱史上最調皮 上演各種“無節操”
·專訪哈文:春晚超時近10分鐘 臺前從容臺后抓狂

 社 會
·風水師年收入50-100萬元 客戶中有市委書記等高官
·女方刁難過火新郎當場氣跑 新娘穿婚紗打的赴宴
·“學習粉絲團”暫別一天宣告回歸 稱沒攤上事兒
·200余名中國人欲投資移民美國 被騙上億美元
·超七成年輕人認不全親戚 統稱“叔叔、阿姨”
·中國女孩在印度派對后遭性侵 嫌犯系管理研究生
·香港警花臥底扮援交女 同袍警員尋歡被拘(圖)
·農歷蛇年禁忌多 “寡婦年”“不宜穿紅”引爭議
·河南男子攜二鍋頭乘汽車被查 當場喝下3斤多
·農民工2萬錢撒落遭哄搶續:路人又還4100(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