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按照國家關于甘肅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建設文化大省的總要求,我省確定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總體布局,即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簡稱“1313工程”!耙粠А笔墙z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三區”是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十三板塊”是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節慶賽事會展舉辦。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1313工程”系列解讀,或梳理資源,或展望前景,或探求路徑,以期引起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進一步思考和關注。
1313工程解讀之一 挖掘資源潛力 構建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
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备拭C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在這條神奇古道上,以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等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其上、璀璨奪目。
把甘肅境內的絲綢之路塑造成一條“文化發展帶”優勢顯著,對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意義重大。
人們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甘肅是這條通道上的重要樞紐,并因此成為黃河文明與印度、歐洲、阿拉伯文明交匯的門戶,孕育了豐富厚重、特色濃郁的地域文化。按照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和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甘肅的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四類資源豐度列全國第五。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大多貫穿在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上,賦予了“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獨特的資源稟賦。
從東向西,華夏文明的最初星火,從大地灣的茅草房燃起,伏羲、周祖教民漁獵稼穡的故事,在華夏兒女中代代相傳;馬家窯彩陶,既是我國史前藝術的巔峰,也代表了世界古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州古鎮上林立的清真寺與小作坊,讓人想起絲綢古道上忙碌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們的身影?v貫河西走廊的長城遺跡,讓人恍見霍去病往來馳逐的馬蹄煙塵;以莫高窟為代表的石窟群落,依稀可見中國石窟寺的發展歷程;分布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的古墓葬群,規模之大、范圍之廣、保存之完好,為國內所僅見;從這里出土的61000余枚簡牘,數量居全國之首;武威雷臺的漢代銅奔馬,是四海游客最熟知的中國符號……
省博物館館長俄軍說,在甘肅境內,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資源分布有序。沿線每個市州都能梳理出各自獨特的文化“亮點”,這些地區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化文章,把一段段小文章串起來,就是一篇大文章。他說:“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可以視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中軸線’。”
在這條軸線上,敦煌、武威、張掖、天水4座城市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令國內外游客神往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全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6項標準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公祭伏羲大典、公祭周祖大典、“花兒”大賽、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嘉峪關鐵人三項賽等品牌節慶賽事,成為耀眼的文化活動。同時,各地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一系列文化招商引資活動和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次第鋪開,主打“文化牌”、“旅游牌”已成為各地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蘭州文化創意園、敦煌文化產業園建設已開始破題;“金張掖”“銀武威”借力文化發展帶,開啟了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西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田澍認為,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在地理上貫穿全省,通過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人文資源,發揮沿線城市群落的輻射帶動作用,鎖定“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兩大目標,建設文化大省的“線索”將變得更加明朗、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