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巨大潛力 帶動甘肅發展
——代表委員積極建言加快我省“三大平臺”建設
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徐愛龍 李曉君 朱婕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同時,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作為欠發達的我省而言,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不僅要有效應對壓力,還要千方百計加快追趕的腳步。
如何實現甘肅的轉型升級發展?成為我省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在代表、委員們的建議中,有一種共識,就是必須搶抓機遇,充分釋放蘭州新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巨大潛力,以平臺的建設帶動全省發展。
近年來,國家給予甘肅發展一系列支持政策,先后批準了蘭州新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這“三大平臺”已成為我省發展的重要支撐。
國家對蘭州新區的定位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2014年,蘭州新區著力在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向西開放、狠抓園區建設等方面求突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5億元,同比增長33%。
然而,在全國競相發展的態勢下,蘭州新區要不斷取得突破、真正實現國家確定的建設目標,必須有新思路,搶占新的制高點。
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就立足蘭州新區發展實際,建議在蘭州新區建設中國(蘭州)自由貿易園區。他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要在推進現有試點的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甘肅在西部地區座中聯六,戰略要塞地位十分突出,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與中西亞國家經濟貿易由來已久,是中西文化經濟交流融匯的必經之路。希望國家支持蘭州市借鑒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在蘭州新區設立中國(蘭州)自由貿易園區。
虞海燕說,目前,省市都已經作了大量基礎工作和相關準備工作,希望國家支持我們先行先試,落實國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戰略,探索我國西部地區擴大開放新路徑,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除了蘭州新區這一產業發展平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對于甘肅也是意義重大。甘肅歷史文化厚重,這是寶貴的資源,但如何讓這些資源變為推動發展的力量?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是最好的轉化平臺。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內核是文化,文化的載體是多樣的。只要有利于文化傳播的載體都應該予以支持。”全國人大代表、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長城說。
彭長城建議,將敦煌打造成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是我省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首個工程。借此契機,一方面,要加快推動敦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完善敦煌的文化建設體系,使敦煌文化建設系統化、持續化。另一方面,要利用現有的資源,加大人文交流。將敦煌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樞和重要媒介。
彭長城呼吁,在成功舉辦敦煌國際文化旅游節的基礎上,在敦煌舉辦世界人文論壇,并將這一論壇打造成永久性的人文論壇。敦煌世界人文論壇可以借鑒亞洲博鰲論壇的運作模式,邀請國際上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擔綱論壇主席,組織召開相關人文交流。
全國人大代表、省隴劇院副院長雷通霞說,甘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沉淀,獲批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后經過努力,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仍然需要加大藝術作品創作支持力度,加強藝術人才的培養。她建議,國家應加大對國有藝術院團舞臺藝術產品生產的投入和政策傾斜,通過政策性扶持重點劇目生產,同時加大對文化產品消費的培養。
“森林草原、江河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綠色財富,必須倍加珍惜”“生態環保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我們必須緊抓不松勁,一定要實現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也成為我省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劉永富代表說,我在甘肅工作了6年,甘肅是第二故鄉。甘肅最需要保護生態。建議在全國普遍推進退耕還林的基礎上,對西北地區、特別是甘肅給予傾斜支持,大力發展草畜牧業和林果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楊東代表說,《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批復實施以來,武威市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快速發展,上游水源涵養得到加強,中游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下游來水逐年增加,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建議啟動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一是實施外流域調水工程,二是加大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支持力度,切實推動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
(本報北京3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