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專利從證書上“走下來”
甘肅日報記者 李欣瑤
【創客檔案】李萬祥,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振動理論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發明了蘭州牛肉面“拉面機”“便攜式收割機”等20余項產品。
【創客語錄】從證書上“走下來”的專利,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專利。
【創客啟示】專利轉化率低,是我國專利市場存在的普遍問題;大學教師重理論輕實踐,也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現象。李萬祥教機械課程,也愛機械發明;他擁有20多項專利,也更注重將專利應用于生活。他發明的“拉面機”,不僅體現了他對課堂的態度,也體現了他對專利的態度。
李萬祥是個愛發明創造的大學老師,自己一個人就擁有26項發明專利。
可他不滿足于專利停留在一紙證書上,主張專利“接地氣”。
他發明的用于餐館的牛肉面拉面機,不僅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還走進了不少地方的拉面館里。
愛琢磨的機械課老師
李萬祥在蘭州交通大學教機械課程,自己也愛琢磨些機械方面的事兒,發明拉面機的想法始于2009年。
由于是典型的北方人,李萬祥愛吃面食,蘭州牛肉面是他的最愛。那一年的夏天,當他看到拉面師傅在后堂高溫環境下滿頭大汗地工作時,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發明一臺拉面機。
經過3個多月的設計制作,第一代拉面機誕生了。這臺機器完全模仿搟面杖的原理:由一個擋板把面送到一個大的滾筒下反復搟,再擠壓成粗細不同的面條。
拉面機在實驗室里運行還算順利,但是,當把它搬到牛肉面館時,卻被拉面師傅否定了。他帶著拉面師傅的18條修改意見,又回到了實驗室。
李萬祥放下拉面機,一頭扎進了牛肉面館后堂。他看著拉面師傅嫻熟的動作,想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機器拉面也那樣筋道、好吃呢?
市場“打磨”出的拉面機
在牛肉面館后堂,李萬祥發現,除了和面、搗面、揉面等程序外,拉面師傅反復做的一個動作就是將面團不斷拉長,扭成一條“辮子”,再拉長、再扭合。這個程序的專業名稱叫“溜條順筋”,也就是通過反復拉抻增加面的延展性,這樣做出的面才有筋道的口感。
受到拉面師傅的啟發,李萬祥的第二代拉面機問世了。面團在機器里經過擠壓變成408根粗面條,這就相當于拉面師傅反復拉長的順筋環節;再由一個齒輪系統把這408根粗面條扭成一個粗繩子,這相當于拉面師傅扭“辮子”的溜條環節。經過溜條順筋,制好的面棒再經過不同磨具擠壓變成細、二細、韭葉等類型的面條。
第二代拉面機無論是出面的連續性,還是面條的口感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還存在機器內部電機不同步等問題。
隨后,李萬祥又改進制作出了第三代拉面機,解決了第二代存在的問題,出面的順暢程度、面條口感都達到了較為理想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這臺機器的出面質量,得到了蘭州很多牛肉面館老板的認可。
李老師和他的工廠課堂
拉面機做好了,李萬祥不想把他放在實驗室里。
在蘭州交通大學的支持下,他在學校科技園區建立了拉面機生產企業,這里也成為了他和他的16名研究生的課堂。
在工廠里,創意設計由李萬祥和學生完成,拉面機的批量化生產由15名工人和技術人員完成。
2014年5月,李萬祥帶著這項發明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我愛發明》欄目。節目播出后,李萬祥的企業接到了許多來自河北、山東、黑龍江等地的訂單。
李萬祥說:“這些地方的拉面師傅不僅工資高,而且很難找。這臺機器只需一個操作工人,就可以代替和面、拉面兩位熟練的拉面師。”
拉面機雖然有了一定的銷路,但李萬祥卻發現,甘肅當地以及周邊省份卻少有人問津。
“這和北方人注重手工制作面食的傳統有關。”李萬祥說,蘭州牛肉面的拉面環節有很大的展示成分,蘭州人都喜歡看到自己所吃的面由拉面師傅手工制成。也有牛肉面館的老板向李萬祥提出,能否制作出一臺適合蘭州市場的拉面機。
李萬祥又產生了一個想法:為蘭州本土開發一款機器,集和面、出面棒于一體,最后制成的面棒再經拉面師傅拉成面條,這樣既節約了勞動力,又保留了蘭州牛肉面的拉面文化。這一項創意,李萬祥正在與他的學生緊鑼密鼓地設計著。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接地氣”的發明專利,正在從這個“工廠課堂”走下證書,走進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