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聯為平臺打造精準扶貧樣板工程
——省委辦公廳雙聯工作綜述
甘肅日報通訊員 簡景龍
2012年以來,按照省委雙聯工作的總體部署,在省委領導的關心指導和相關部門有力支持下,省委辦公廳統籌推進六大任務,綜合運用載體平臺,充分調動各種資源,致力抓實精準扶貧,推動雙聯行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實處謀愿景,明確了脫貧致富發展思路
按照省委書記王三運“圍繞一個目標、重視六個結合、制定一個規劃、完善兩個組織、夯實三大基礎”的指示要求,堅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統籌兼顧、適度超前”原則,聯系專業機構為貧困村制定村級發展規劃24個;根據貧困戶發展意愿,幫助制定脫貧致富計劃718個。在省委書記王三運親切關懷和牽線搭橋下,協調武山縣北順村與福建省蓉中村締結友好共建關系,在全省率先探索“東部帶西部、先富幫后富,縣村結對、同奔小康”的發展模式,明確提出“種植先行、商貿推進、項目引領、黨建保障、強村富民”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換腦、育種、造血、夯基”四大工程,為北順村開展雙聯行動注入了動力、提供了遵循。在省委副書記歐陽堅的精心指導下,與基層干部一起制定了宕昌縣麻界村扶貧開發規劃和小康發展規劃,并分項制定了村莊整治、總體布局、生產發展、基礎設施等具體規劃,理清了產業發展思路、明確了增收致富路徑。在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建華的謀劃指導下,幫助天祝縣火石溝村制定的“一村三園”(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示范村和高原反季節紅提葡萄產業園、舍飼育肥養殖示范園、循環農業發展園)和“一院三棚”(每戶擁有一院新農宅,戶均建設二座日光溫棚、一座養殖暖棚)產業規劃,不僅成為火石溝村脫貧致富的行動指南,也成為當地貧困鄉村建設小康的模式樣板。聯系的7個縣9個行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1860元提升到了2014年的7836元,其中省委書記王三運聯系的武山縣北順村由3262元提升到11988元,省委副書記歐陽堅聯系的宕昌縣麻界村由2280元提升到4825元,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建華聯系的景泰縣大橋村由4850元提升到8964元。
協調抓項目,改善了生產生活基礎條件
堅持把改善基礎條件、破除瓶頸制約、補齊發展短板作為雙聯行動的關鍵點,積極協調爭取、多方聯系對接,先后籌措資金2.0763億元,組織實施了基礎性、公益性民生項目239余項。完成村組道路硬化99.1公里、道路綠化77.1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379盞,埋設自來水管道56.2公里、襯砌灌溉渠道64.6公里,架設農電線路34.1公里;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13個、農家書屋15間、村級活動陣地9處,改新建學校和幼兒園11所、村級衛生室11個,完成危舊房改造1452戶、易地搬遷317戶,群眾生產設施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特別是協調好、聯系好、服務好省委領導的幫扶點,著力打造雙聯行動的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認真落實省委書記王三運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幫助支持會寧縣鐘家岔村新修梯田5000畝,硬化村組道路21公里,綠化道路18公里,建設新農村居民點2處100戶,實施沼氣“一池三改”278戶,建成800平方米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7000平方米文化活動廣場,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住進新農村的村民杜樹軍欣喜地說:“雙聯行動使我們住上了小康屋,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用上了休閑健身廣場,我們的生活大變樣了!”按照省委副書記歐陽堅的要求,協調幫助東鄉縣毛溝村硬化村道7.8公里,修建便民橋2座、涵洞1處、沼氣池91座,埋設自來水管道6公里,完成危舊房改造91戶、異地搬遷51戶,建成村級辦公場所和村民活動廣場,打造經濟林示范園110畝、荒山造林近500畝,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巨大變化。指導天祝縣火石溝村規劃建設了占地約240畝、投資約3700余萬元的新農村集中居住示范點,建成住宅146套、入住122戶;硬化新農村道路5.2公里,架設農電線路5.5公里,鋪設自來水管道6.7公里;完成了村文化活動廣場、村委會陣地、幼兒園、衛生室及消防池等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扶持興產業,提升了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堅持把培育和發展壯大富民產業作為雙聯工作的主攻方向,在認真分析聯系村戶的發展潛力和薄弱環節的基礎上,選準增收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強化金融支持,積極培育蔬菜種植、林果經濟、特色養殖等富民產業,幫助貧困群眾不斷拓寬增收渠道。2012年以來投入資金1.1489億元,新建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876座,發展特色農作物面積1.32萬畝,培育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5個;建成標準化養殖場10個,牛羊飼養量達到2.665萬頭;發展專業合作社30家,入社農戶1170戶;建立資金互助社11家,吸納資金593.6萬元;落實助農貸款5418萬元,其中雙聯惠農貸款2264萬元;培訓輸轉勞動力4571人次,實現勞務收入5672.2萬元。在省委書記王三運多次實地調研和關心指導下,幫助武山縣北順村修建改良日光溫室775座、簡易溫棚300座,引進優良蔬菜品種13個,種植蔬菜2500畝、總產值1200多萬元,注冊“紅民”“北順”兩個蔬菜品牌,蔬菜收入占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0%以上。協調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到省委副書記歐陽堅聯系的宕昌縣麻界村就中藥材產業發展、馬鈴薯良種擴繁、紅提葡萄種植等進行實地調研、現場指導和技術培訓,爭取相關部門和企業投入資金105萬元建設麻界村中藥材育苗和特色種植基地,引導社會力量捐助100萬元建立麻界村扶貧互助基金,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和群眾增收能力。幫助景泰縣大橋村引進投資6200萬元,建成冷庫、葵仁加工線、養殖場、農產品收購市場和玉米加工五個項目,聯系民禾牧業公司與大橋養殖協會共建養殖小區,帶動了大橋村種養業快速發展。
引導促轉變,實現了宣傳疏導相得益彰
堅持立足工作實際,不斷拓展工作思路,把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與了解民情、化解矛盾有機結合起來,把凝聚共識與疏導情緒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下得去的政策宣傳行動和上得來的民意表達渠道。一是抓政策宣傳。按照群眾的習慣、運用群眾的語言,通過集中辦班課堂講、深入群眾到戶講、聯系實際現場講、以會代訓專題講等形式講清、講實、講透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大政方針和民生政策,特別是把宣傳省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作為雙聯的一項重要內容,注重結合村戶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對省委書記王三運新增聯系點武山縣民武村,幫助設計制作了宣傳省委“1+17”文件精神的文化墻專欄,用群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漫畫形式解說政策。三年多來在雙聯點舉辦專題宣講171場,入戶宣講1414次,受益群眾3.099萬人。二是抓上下互動。突出辦公廳職能特色,運用《甘肅工作交流》《送閱件》《甘肅信息》等簡報載體及時反映群眾意愿,架起了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圍繞產業發展、扶貧攻堅、社會管理等重大問題,撰寫了10余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省委拓展深化雙聯行動提供了有益參考。三是抓民意疏導。注重當好農村普法的“宣傳員”,“以案說法”,增強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強化農村干部的法律素質、提升農村管理的法制化水平;當好公眾情緒的“化解員”,傾聽群眾訴求、了解群眾難處,正面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當好社會秩序的“調處員”,及時發現、反映和處置矛盾糾紛,注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著力營造村社和諧、鄰里和睦、干群團結、心齊氣順的發展氛圍和干事環境。行動開展以來,共舉辦各類普法宣傳活動95次,排查各類社會矛盾糾紛213件,成功化解201件,化解率94.4%。
機制解民憂,幫辦了一批為民實事好事
堅持把雙聯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結合起來,使雙聯行動成為關心群眾、幫助群眾、服務群眾的民生平臺。一是建立駐村聯絡制度。聯戶干部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身心下沉,每名干部每年至少駐村4次,駐村時間都在15天以上。同時,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實際了解情況、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在駐村中體察群眾疾苦、感知群眾冷暖、把準群眾需求。二是建立問情于民制度。聯戶干部堅持當好小學生,真心實意拜群眾為師、聽群眾呼聲、問群眾看法,放下架子、邁開步子、沉下身子,住農家、干農活,結窮親、交窮友。武山縣柴莊村幫扶干部精心設計了《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表》,對全村337戶農戶進行入戶調查,建立了每個農戶詳細檔案,為開展精準幫扶提供了可靠依據。三是建立知曉關心制度。對進村人員、時間、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認真落實以基本戶情、經濟狀況、發展愿望、存在困難、就醫就學“五個知曉”和是否有重病住院、子女輟學、意外災害、親人去世及重大節日“五個關心”要求,進一步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等特殊困難群體,做到生活上關心、精神上鼓勵、情緒上疏導,進一步拉近了干部群眾感情、促進了干部作風轉變、體現了為民服務宗旨。聯戶干部累計進村入戶5605人次,征集梳理群眾意愿551條、協調落實483條,幫助群眾興辦實事550件,特別是協調解決了一大批急事難事和煩心事,受到群眾普遍贊許和社會各界好評。
夯基筑堡壘,增強了兩委班子引領能力
注重加強聯系村基層組織建設,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完善工作制度,積極指導和協調幫助聯系村加強兩委班子建設。認真落實省委精準扶貧工作會議精神,選派1名正處級干部到貧困縣掛任縣委副書記、12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隊長,著力提升村級組織的科學謀劃水平和致富帶動能力。根據省委書記王三運抓基層黨建指示要求,幫助會寧縣鐘家岔村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將能干事、肯干事、會干事的致富帶頭人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增強了村級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支持景泰縣大橋村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支部始終走在時代發展前列,始終成為大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各項事業的引領者,被評為市級“五星級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