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占海 胡麻的恩人與希望

黨占海 男 54歲 漢族 中共黨員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國家胡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頒獎詞:一種極為普通的北方作物,讓他干成了一番大事業,黨占海培育的胡麻品種讓農民直接增收十億多元。當熟悉的土地今天承載著農民奔向小康的夢想時,黨占海恰恰成了農民實現夢想的助力器。從這個角度,用“胡麻之父”稱呼這個具有鄉戀情懷的知識分子一點都不為過。
很多人一生都和一件事連在一起,而黨占海的一生就注定了和胡麻為伴。
很多人一生都和一件事連在一起,而黨占海的一生就注定了和胡麻為伴。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胡麻的絕癥——“枯萎病”蔓延, “救救胡麻”的呼聲緊急響起。
經過努力,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黨占海和同事一起,育成了“高抗枯萎病豐產穩產的隴亞7號”胡麻新品種。經過324次抗病試驗示范,證明能有效地抵抗枯萎病。該品種獲1992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和他的同事們挽救了胡麻產業。
“隴亞7號”的成功激勵了黨占海,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隴亞8、9、10、11號相繼問世,在我國胡麻產區普遍種植,累計推廣2000多萬畝,農民直接增收10億多元。
黨占海始終把成功當作起點。由于雜交種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所以培育雜交胡麻種、攻克這個世界難題就成為黨占海的一個夢想。這個連美國人都曾經放棄了的試驗,并沒有讓他退卻。
1998年6月的一天,奇跡出現了,他在試驗田里發現第一株夢想中的特殊胡麻。他每天小心翼翼地一朵花一朵花給這株特殊的胡麻授粉,試圖讓這株特殊的胡麻保留下來。最終他通過人工誘變,選育成功世界首例溫敏型亞麻雄性不育系,為亞麻雜種優勢的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研究建立了亞麻兩系法雜交制種技術體系,首次實現了自然條件下亞麻雜交種的生產。
在黨占海的努力下,育成世界首例胡麻雜交種,把我國胡麻雜種優勢的利用推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崔正濤 “鐵心”法官最貼心

崔正濤 男 50歲 漢族 中共黨員 生前為華亭縣法院紀檢組長、審判委員會委員
頒獎詞:他的肩頭擔著公平和正義,他的心里裝著赤膽忠心。一個法官走了,但沉甸甸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大字,卻傳神般地讓他活了過來,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里。
15年前,崔正濤的心臟裝上了一個機械瓣膜,從此他有了一個“鐵心”法官的稱號,而華亭縣每一個認識他的人都說:“其實,他最貼心。”
“黨和政府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能做的就只有回報。”崔正濤把他人生最后的15年歸為了這一樣句誓言。
為了照顧他,法院安排崔正濤在立案庭上班。但崔正濤卻把這個原本輕松的工作變成了全法院最忙碌的工作。10多年來,他共接待群眾1萬余人,審查立案、處理信訪案件數千件。連續獲得了13個榮譽稱號。猶如13個臺階,從“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到“全省先進工作者”、“中國法官十杰”,直到“全國模范法官”的峰顛。
崔正濤總是熱情地接待每一個來訪者,把他們當親人、當朋友,他愿意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解答者。2005年的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因為兒子不贍養他,步行十幾公里來找崔正濤。崔正濤答應老人一定去調解,出門時他給了老人20元錢坐車。從崔正濤手中接過錢時,老人流下了眼淚。之后,崔正濤先后三次去調解,兒子答應每月給老人80元的贍養費。
在他的幫助下,很多人得到了所要求的公平。他們出于感激,想請崔法官吃頓飯或者送一個禮物,但崔正濤一次都沒有接受。
“千萬不能勞累,最好選擇休息。”每一次去醫院復查,醫生都這么說。但一回家崔正濤就完全拋在了腦后,他依然第一個走進辦公室,最后一個離開。
終于,因為勞累,2009年8月25日晚,他那顆“鐵心”的滴答聲漸漸遠去,那一刻,剩下的只有莫名的寂靜。
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能沖刷一切的除了眼淚,就只剩下時間。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崔正濤的精神之光會越來越亮,因為一定會有很多“崔正濤”涌現。
楊碎勝 妙手仁心好醫生

楊碎勝 男 46歲 漢族 中共黨員 甘肅省腫瘤醫院乳腺科主任
頒獎詞:他的肩頭擔著公平和正義,他的心里裝著赤膽忠心。一個法官走了,但沉甸甸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大字,卻傳神般地讓他活了過來,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里。
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是世界性的難題,“看病貴、看病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公平公正尚未完善的社會,楊碎勝的熱情、敬業和不收紅包,既如文火熬制的湯藥,驅逐著社會肌體的病毒,也像用手術刀劃出了一個醫生品德和操守的底線。
愛人,知人,醫乃仁術。
從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楊碎勝就暗暗許下諾言:要取得一流的技術,要尊重每一位患者。
20年來,他在解除乳腺癌患者病痛的工作中,以高超醫術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實現了他的承諾。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楊碎勝總是刻苦鉆研業務,業余時間里的他幾乎都遨游在知識的海洋,在那里,他專心的學習、記錄、研究、思考,醫術不斷提高。
同時,他始終堅信良心與技巧同樣重要。2007年7月,一位隴南的小學教師被確診為乳腺癌,絕望和恐懼同時纏繞著她,給主治醫生楊碎勝送“紅包”似乎成為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送了退、退了送,她一次次地被拒絕。
楊碎勝禁止科室使用價格昂貴、療效不確切的化療輔助藥。諸如此類實實在在的措施為病人切實降低了醫療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使病人得到了實惠。
面對大量慕名而來的病人,他總是耐心檢查。有一次專家門診,病人的掛號人數達80余人,當看完50多人時,已是中午12點了,但他一直堅持診治完最后一個病人。他說:“外地病人、農村病人來蘭看病不容易,不能讓她們空跑!
楊碎勝牢記“醫者父母心”的古訓,踐行自己“好醫生”的標準,一步一個腳印,守護著隴原兒女的健康,踏踏實實地做一個好醫生。
陳新虎 守衛大漠之“虎”

陳新虎 男 47歲 漢族 中共黨員 武警甘肅總隊酒泉支隊隊長
頒獎詞:國徽下,他把所有的愛裝進心里,駐守疆土,他把所有的痛藏在身上,陳新虎的胸襟和意志讓我們敬佩,面對他,我們想起來好多詞匯:英雄、脊梁、勇士。最后我們想到了一個字:“兵”,陳新虎不愧是一個人民的好兵。
2005年初,陳新虎調任酒泉支隊支隊長。他腳穿膠鞋、身背背包,走進了這片神奇的土地。自此,大漠戈壁有了一位守護她的“新虎”。
酒泉支隊所屬11個中隊分散在19.12萬平方公里的大漠戈壁上。到任之初,陳新虎幾乎在每個日出日落之間都奔跑在戈壁之上。當看到基層官兵工作生活的環境竟然是那么艱苦時,他決心讓每一個官兵安心地工作、快樂的生活,而不再是無精打采、孤獨空寂。
說到做到,陳新虎陸續在每一個中隊建設正規化營房,建起了圖書室、電腦室,安裝了電視、電話,為夜間哨兵準備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和地方大學合作,先后使93.4%的干部取得大專以上學歷。
很快,大漠之上出現了一支虎虎生威的部隊,日夜堅守在那里。幾年來,這支部隊成功處置突發事件2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0余名,參與重要現場警衛等勤務60多次,次次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務。而陳新虎更是跑遍了酒泉戈壁荒漠、雪野邊關,熟識重要道路、關卡要塞、城鎮鄉村,指導部隊建立起完善的情報信息網絡,制訂出11大類96項維穩處突和反恐預案。
就在不知不覺中,病魔已經鉆進了他的身體。今年6月,當他從500公里外的阿克塞中隊營建工地驅車返回時,一口鮮血瞬間染紅了車窗……
此刻,躺在病床上的陳新虎已是肺癌晚期,但每次支隊領導和戰友來看他時,他談的對多的還是工作。他還堅持住小一點的病房,用便宜一點的藥,他說,自己節省一點對部隊的貢獻就多一點。
李勤英 播綠“女愚公”

李勤英 女 36歲 漢族 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蔡家寺村村民
頒獎詞:當大學生就業成為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時,李勤英憑借非凡的勇氣和能力已經使家鄉15000畝荒山坡披上了綠裝,她用并未過時的一句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詮釋了就業與創業之間的一種選擇。
四年種下140萬棵樹木,綠化荒山1.5萬畝、公路80多公里,這就是一個柔弱的女人李勤英給予世人的答案。
1997年,李勤英從甘肅省中醫學院畢業后,先后從事過幾項工作,但她認為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4年前省林業廳下達全省6個萬畝優質鄉土樹種示范區工程項目,甘谷縣是這6個工程示范區之一,這個項目涉及甘谷的大莊、安遠、西坪3個鄉鎮,設計營造以臭椿為主的生態林1.65萬畝。當李勤英得知這個信息后,馬上去看了大莊、安遠、西坪3個鄉鎮項目區,最后決定承包大莊鄉朱權村3000畝荒山禿嶺的整地和綠化項目。
造林工程開工后,工人們等著開工錢,樹苗從哪里來,澆水問題又該如何解決?缺錢,她就想辦法從朋友同學處借,四處求人情跑貸款;缺苗子,她便上定西、隴西調運樹;缺水,她就找人安裝水泵,一點一點往山上抽;別人收工回家后,她還要騎自行車往返在項目沿線,檢查工程質量。她每天迎著朝霞上山,頂著星星下山。
現在,在李勤英的帶領下,已經建成林業基地10個,建成新果園基地3000多畝,為農民工發放工資230多萬元,使100多戶農民通過造林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些年,李勤英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到荒山綠化,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她渴望那一片綠。
一介弱女子,胸中有大義。今年,李勤英以她執著的愚公精神,榮獲“生態中國十大人物”。當李勤英捧回“中國生態貢獻獎”時,全家人都為她驕傲,但她自己更多的則是對黃泉下父親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