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五個一工程” 打造西部菜籃子基地
——關于加快甘谷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考
中共甘谷縣委副書記 申君明

作為全省20個十萬畝以上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的甘谷縣,如何打造西部菜籃子基地,成了擺在全縣廣大干部群眾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課題。
“十二五”期間,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繼續堅持“西優、東移、北擴、南進”的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全市蔬菜產業發展“五個一工程”,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建立健全營銷體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在擴大規模上求突破、提高品質上找對策、增加效益上謀跨越,逐步實現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的“五化”目標。具體工作中,要構建“一個格局”,著力“三項提升”,突出“四個重點”,創新“五項機制”。

(一)構建“一個格局”,明確蔬菜產業化發展方向。緊抓全市打造全國菜藍子基地和國家設施蔬菜示范基地的機遇,調整、完善、實施全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做活“山下”文章,下足“山上”功夫,著力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一體即在整個渭河川道區統籌發展設施蔬菜和地膜蔬菜,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渭河川道區中西部著眼做優,重點在天定高速公路沿線發展塑料大棚和移動鋼架大棚,率先實現區域蔬菜設施化;東部著眼做大,通過土地流轉和政策扶持,支持蔬菜大戶發展規模種植,實現渭河川道區蔬菜種植全覆蓋。兩翼即在南部山區重點推廣以架豆王為主的溫涼種植模式,大力發展耐寒蔬菜生產基地,在北部山區推廣大蔥、馬鈴薯為主的旱作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耐旱蔬菜基地,建成以辣椒、大蔥、馬鈴薯、菜豆等特色菜為主的優勢產業。
(二)著力“三項提升”,增強蔬菜產業比較優勢。一是提升科技推廣能力。突出節本增效組裝配套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材料的推廣力度,力爭覆蓋面達85%以上。進一步健全縣、鄉、村、戶四級科技推廣網絡,加強鄉鎮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推出一大批田秀才、土專家和示范戶,充分發揮科技興農作用。二是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制訂完善主栽蔬種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規程,全面推行生產、加工、貯運等領域的國標、行標和地方標準,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將“甘谷辣椒”“燕家韭菜”等國家和省、市認證命名的品牌蔬菜做優做強、晉等升級;對尚未認證的基地及蔬菜,嚴格規范管理,推行集約生產,力爭將“八大模式”蔬菜全部認證為綠色食品或無公害農產品。三是提升質量安全檔次。嚴格產地環境監控,通過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改良改造蔬菜生產基地,爭取蔬菜產地實現無公害化。建立縣、鄉鎮、基地三級監管體系,從源頭上杜絕設施蔬菜種植中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現象。健全蔬菜質量檢測體系,建成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測蔬菜分中心,在蔬菜基地和大型超市建立監測點,完善質量抽檢制度和安全追溯體系,使蔬菜種得安全、吃上放心。
(三)突出“四個重點”,提高蔬菜產業化發展水平。一是抓好基地建設。以渭河川道區為主體,以南北河谷川臺地為依托,堅持每年新增蔬菜1萬畝,力爭“十二五”末全縣蔬菜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年總產量71.3萬噸以上。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產,大力推廣八種高產高效栽植模式,力促蔬菜連塊成片,連片成帶,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發展成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規模生產,建成早春地膜馬鈴薯、地膜線辣椒、大棚韭菜等特色蔬菜基地16萬畝;創建蔬菜專業鄉鎮4個、專業村200多個。二是抓好市場營銷。建立健全縣、鄉、村“三位一體”的市場服務體系。集中力量實施中國供銷甘肅東部物流中心建設項目,新建或改建冀城、磐安果蔬批發綜合市場;統籌蔬菜產業布局,在渭河川道區蔬菜基地建設一批產地市場;加強農超對接,建立一批縣內外超市直銷點,實現菜農利益最大化。對現有蔬菜運銷戶和經濟人加強規范管理,進行資源整合,變“游擊隊”為“集團軍”,發揮外銷團隊優勢;加快蔬菜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做到基地建在哪里,協會和專業合作社跟進到那里,規避市場風險,提高組織化程度。三是扶持龍頭企業。積極籌建1000萬元的龍頭企業投融資擔保基金;借鑒天水組建花牛蘋果股份有限公司和即將組建天水蔬菜集團公司的成功做法,組建甘谷蔬菜集團股份公司,并加強與天水蔬菜集團公司的聯系,做大做強蔬菜生產、加工、貯藏和運銷業務。全力支持現有蔬菜龍頭企業挖潛改造、發展壯大;鼓勵扶持產業大戶興辦貯藏、保鮮、加工類企業,重點做好“大有”蔬菜氣調庫和“新合”蔬菜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轉化增值。四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建設兩大薄弱環節。積極爭取渭河北岸淺山區提灌、南嶺渠維修改造和節水灌溉項目,配套完善渭河川道區和南北淺山區灌渠系統,提高灌溉能力。高質量實施農村通達工程,使本地蔬菜能夠及時外運,外地客商利于便捷購銷。
(四)創新“五項機制”,增強蔬菜產業化發展后勁。一是創新政府推動機制。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項目扶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加大財政獎補,力爭將渭河川道區納入全市蔬菜基地建設項目。吸引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蔬菜企業入園發展。廣泛加強與國有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聯系,積極發展“訂單蔬菜”。二是創新市場帶動機制。加強與武山、隴西縣的合作交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攜手打造“渭川鮮菜”品牌。組團參加國家、省、市各類蔬菜博覽會,在天定高速公路沿線蔬菜基地制作大型宣傳標牌,全方位宣傳推介甘谷蔬菜,真正打響“渭川鮮菜”品牌。三是創新反季節拉動機制。找準、培育區域“差異點”,用好、用活上市“時間差”,打造“早晚互濟”、“淡旺相宜”兩大“賣點”,形成“秋延晚”和“春提早”反季節蔬菜茬口優勢,確保蔬菜產銷淡季不“淡”,旺季不“積”,有效提高市場競爭力。四是創新社會化服務機制。建立完善蔬菜產業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信息咨詢、保險融資、風險評估等新興業態,不斷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五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針對渭河川道區中東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問題,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力發展規模生產,促進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