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 突出特色 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
中共甘谷縣委書記 賈忠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面部署,為我們加快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甘谷縣有著2700年的建縣史,被稱為華夏第一縣。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有著良好的社會基礎,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有著潛在的資源優勢。順應時代要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

(脊獸)
1.以建設特色文化大縣為目標,增強加快文化發展的緊迫感。近年來,甘谷縣緊緊圍繞建設全省特色文化大縣這一目標,依托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和生態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爭取項目支持,建成了縣文化中心、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家書屋、中小型文化廣場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礎工程,深入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創作了《睢陽魂》、《大千羲皇頌》、《王權傳》等20多部文藝作品,形成了甘谷麻編涼鞋、脊獸、木雕等一批民間民俗文化產業,呈現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是,我縣人口眾多,公共文化設施滯后,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歷史文化資源的宣傳推介和挖掘開發力度不大,資源優勢未能轉變為產業優勢,應有的特色和社會效益未能彰顯;現有的文化產業科技含量低,投資規模小,經營檔次低;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不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足。以上問題的存在,與十七屆六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任務衡量,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衡量,差距很大,任務很重,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2.以弘揚歷史文化為主線,打造“華夏第一縣”品牌。甘谷是全國縣制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積淀深厚。我們要以弘揚五大歷史文化為主線,抓住建縣2700周年的契機,依托公祭伏羲大典和天水市伏羲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會活動,舉辦影響面廣、聲勢較大、內涵豐富的系列慶祝活動,大力宣傳“華夏第一縣”的文化底蘊、大力宣傳“五大文化”的資源優勢、大力宣傳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打造“華夏第一縣”品牌,在更大范圍和領域宣傳甘谷,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方式,在省、市媒體開設宣傳專欄,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甘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華夏第一縣”品牌成為特色文化大縣建設的強力引擎。

(大像山)
3.以開發旅游資源為重點,加快文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從甘谷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來看,旅游產業的發展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文化資源的開發對豐富旅游產業的內容和價值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甘谷旅游資源豐富,大像山、尖山寺、華蓋寺、蔡家寺、古風臺、姜維墓、古坡草原等景區景點相對集中,積極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大武家河--古坡生態旅游圈、大像山風景名勝區等景區景點的開發保護和建設力度,逐步形成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凸顯“古冀文化”特色,打響“華夏第一縣”歷史文化品牌,重現“商旅重鎮”風貌,促進歷史文化開發與商貿旅游業相融合。扶持大漠行麻編鞋業等文化骨干企業,提升書畫、脊獸等傳統文化產業,培育剪紙、木雕、文化休閑等新興文化產業,深度開發甘谷辣椒、甘谷麻鞋、甘谷剪紙、人面鯢魚瓶等文化特色產品和民間工藝品,形成產業鏈條,逐步做大做強。
4. 以文化惠民工程為支撐,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和基礎。要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對文化的支出增幅高于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增幅。積極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建設。嚴格執行國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進行扶持。今后五年,要通過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多渠道融資,建設縣博物館、影劇院、體育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實現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一批農村文化設施的全覆蓋;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進一步夯實基層文化基礎。

5、以創新活動方式為依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精心設計載體,大力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群眾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道情、秧歌、小曲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對高臺、社火等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特色文化活動進行包裝推介,依托傳統項目打造文化活動品牌。積極引導廣場、社區文化活動常態化健康發展,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廣場文化活動品牌;經常性開展“三下鄉”、“千臺大戲送農村”等文化惠民活動,通過精品活動開展打造文化活動品牌。依托學校開展歌詠比賽、詩歌朗頌、征文、演講比賽等各類節慶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使學校成為群眾性文化活動傳播、普及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工會作用,引導企業文化活動正常開展,做到節慶活動和常規活動相結合,主題系列活動與專題單項活動相結合,參與型群眾文化活動和欣賞型展示活動相結合,著力構建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氛圍。
6、以激發創造活力為核心,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體系,建立黨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文化建設領導體制;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系,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文化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多渠道培訓、培養、選拔一批拔尖的文化藝術、文化經營管理和科技創新人才;確立以業績為取向的人才價值觀,以創新能力、研究成果為主要衡量標準考核和衡量人才。加強與關中地區和周邊縣區文化產業發展、旅游資源開發、文化藝術創作等方面的互動合作交流;組團參加各類重大節會活動,展示甘谷的文化魅力。全面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服務規范,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對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大改制轉軌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