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貧困戶 共謀致富路
——馮健身赴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聯系點甘谷縣調研紀實

(馮健身在甘谷縣新興鎮康家灘村,與村民促膝談心。本報通訊員尚克臻)
陽光照耀著半山腰的小村莊,暖暖的田園氣息在一個個農家院落蕩漾。
2月21日下午,省政協主席馮健身輕車簡從,直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聯系點甘谷縣新興鎮康家灘村。一下車,馮健身立即前往康家灘村村委會“報到”。
眼下,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已在隴原大地全面展開。這是省委著眼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進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這項行動也成為省政協履行職能、發揮委員作用、加強省政協機關與貧困地區農民群眾聯系、促進轉型跨越、加快富民興隴的有效途徑和機關干部深入農村工作一線,為農民辦實事解難題的生動實踐。
康家灘村倚山而建,耕地全為山地。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多年來一直沒有走上科技致富的路子。在初步了解村里基礎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后,馮健身前往他聯系的3戶貧困家庭,向他們送去慰問金和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順著村里的小路,馮健身首先來到貧困戶康元福家中,今年68歲的康元福是一名老黨員。康元福家的兩間平房雖然陳舊,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凈整潔。屋檐下懸掛著金黃的玉米、鮮紅的辣椒,透出濃濃的農家生活氣息。
馮健身一進門就拉著老康的手說:“省委決定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就是為了更好地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以后,你就是我的聯系戶了。
康元福滿面笑容,高興地回答:“我們全家都收看了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動員大會,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的制度確實好。過去群眾找干部難,現在倒過來,讓干部經常走進群眾家門。今后遇到難題,我們就能直接找干部解決了。”
離開康元福家,馮健身走進貧困戶李保平家中。地里收成如何?生活中有什么難題?馮健身關切地詢問,并對李保平說:“咱們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困難就告訴我,我們一起想辦法,拓寬致富路,給家里增加收入。”李保平十分感激:“省領導惦記著我們貧困戶,我一定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克服困難,早日脫貧奔小康。”
沒想到省政協主席能來到自家小院,貧困戶李正中一開始還有些緊張,看到馮健身和自己一起盤腿坐在熱炕上說話,漸漸也就沒了拘束。
小炕桌擺好,賓主圍坐一圈拉起了家常。“糧食直補能不能到位?各項補貼是否落實?”馮健身問起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李正中拿出自家的各種證本告訴馮健身,“補貼政策在村里都得到了落實,現在吃穿都不愁,這全靠黨的好政策。要說還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家里的收入再多一點。”
夜色降臨,桌上擺了幾道家常飯菜:老腌菜、土豆絲、拌蘿卜,還有湯面條。大家邊吃邊聊,馮健身說:“我想聽聽你們對今后村里的發展有什么打算,同時幫大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說起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大家打開了話匣子。村支書康自俊說:“我們想修建一座水壩,這樣不僅能解決我們村子的澆灌用水問題,周圍的村子也都能從中受益。另外,我們還想大力發展辣椒、核桃種植,只要政府支持,我們會齊心協力地干好。”
“修建水壩”與“特色產業”的思路得到了馮健身的肯定,他立刻提出看一看規劃方案,并表示一定會大力支持。“今后,我們還會發揮政協優勢,在農村的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創造條件,讓大家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日子過得更好一些。”初春的夜晚寒意漸濃,但馮健身的話讓大伙兒心里暖暖的。
在農家吃飯不能給群眾增加負擔,離開時,隨行工作人員留下了伙食費。
回到村委會,馮健身叮囑村干部,“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讓農民主動參與其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夜深了,馮健身繼續和村干部探討康家灘村早日脫貧的辦法……
在村委會簡陋的辦公室里休息了一夜,22日一大早,關心村子種植產業的馮健身就前往辣椒育苗大棚察看。
“栽種辣椒能比種植糧食增加多少收入?”馮健身問。
“我們的技術很成熟,如果推廣種植,一畝地能增收三四千元。”正在康家灘村進行科技幫扶的天水市農科所專家唐瑞永肯定地回答。
“增收效果不錯啊。”看著整潔有序的種植大棚,馮健身連聲稱贊,并勉勵他們要把這項產業做成鄉親們的“富村富民產業”。
之后,馮健身來到甘谷縣新興鎮,與縣、鎮、村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圍繞“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進行了座談。“群眾路線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優勢和法寶,‘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是改變機關干部作風的重要平臺,各級干部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正確方向,走到群眾當中,通過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馮健身語重心長地說道,“要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作為今后省政協機關的工作重點,通過這一行動,讓廣大機關干部與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加強聯系,在加快扶貧攻堅步伐、促進轉型跨越發展中展示新作為、做出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