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甘谷駐印軍戰士盼重游駐地

李世生(左一)與戰友
15歲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炮兵團,20歲遠渡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他參加了滇緬抗戰、中條山戰役、豫中會戰,至今留存著數張老照片和軍長贈予他的軍刀。每次用瘦如干柴的手摸著軍刀和照片,90歲的抗戰老兵李世生都會深情地凝望很久,然后用濃重的甘谷方言重復起一句話:“歷史不能忘!只有我們不倒,民族就不倒!”歷經滄桑,早已兩鬢斑白的老兵雖在貧困農村,多年操勞,身體卻依然硬朗,每天喝二兩白酒、吃半碗干面。
“活到現在,兒女孝順,不愁吃穿。甘谷唯一的戰友前年沒了,很想他。”3月28日,李世生掰著手指頭算著自己的剩余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華陰、臨潼曾經的駐地看看,緬懷戰友。”如今,重游駐地就是他的“中國夢”。
3月28日,天水甘谷縣蔡家寺村,微風習習,初春的渭河邊上桃花李子花一片絢爛,清香誘人。這里是90歲抗戰老兵李世生的家。渭河從村莊穿過,具有近700年歷史的蔡家寺坐落在村莊中心,附近還有名將姜維的墓。
下午4:30,老兵正躺在炕上休息,孫子李辰兵讓他起身到院子里走走,他說“剛轉回來,累了,不起來了”。李世生家在村莊里的小學邊上,5間房。李世生穿著一件黑色棉襖,帶著一副石頭鏡,看起來精神狀態很好。
老兵曾經有好幾位慶陽籍戰友,聽到記者用慶陽方言探聽他年輕時的抗戰史,老人睜開眼睛,然后竟然坐了起來,下床,坐到院子,憶起往昔。
1939年,年僅15歲的李世生離開家鄉奔赴寶雞炮兵行營參加訓練,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西北補充團,后隸屬胡宗南第一軍直屬炮營4連(獨立炮兵第17團)。“每天端著‘木頭疙瘩’在泥濘的水坑中趴著,誰要是做得不好,長官會用槍托在士兵的屁股上打幾下。”訓練初期,條件有限,僅有迫擊炮、木槍提供練習,即使是最簡單的兵器,李世生與戰友依舊完成了高難度的日常訓練。之后第一次前往參加抗日戰役——中條山戰役。1942年,李世生前往潼關一線守備,駐地華陰。直到這個時候,李世生才真正地摸到了大口徑的榴炮彈(民14式遼15生榴彈炮)。1944年,番號變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炮兵團趕赴華陰,參加了豫中會戰,時任軍長還贈給李世生一把大刀,刀柄上刻有“為國殺敵”、“張卓”字樣。1945年,印緬戰區緊急,李世生所屬部隊被派往印度加爾各答。“當時飛機上20幾個士兵,除了我沒有高原反應癥狀,其余士兵都嘔吐了。”李世生說,在印度他們每天上午上三節課,實地操練如何打炮。隨后,被緊急派往參加滇緬大反攻。李世生說:“因為后膛出來的小火球會傷到人,每一次開完炮,用雙手捂著耳朵,然后嘴張大大喊一聲‘啊’,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回憶起滇緬戰場,李世生說:“雖然是炮兵,最少都是距離敵人幾千米作戰,但在打反攻的時候,我們也會扛著槍沖在第一線,變成步兵和鬼子交火。”1946年出國,在解放戰爭時期,李世生返回故鄉。每當說起抗戰歲月,李世生的眼睛炯炯有神,倒著白酒就喝起來。
李世生生活很規律,只剩一顆牙齒,但他的飯量仍然很好,每天要喝二兩白酒,睡眠質量很好,“我現在能吃能睡。”李世生說:“打過仗的身子骨好,現在除了耳背,身體還是強得很!就是老伴身體弱一些。”“我一直教導兒孫,不要偷、騙、搶,做人要本分,少玩,要有孔孟之道,既要學著打拳讓身子骨好,也要多學習或者學一門手藝。”李世生對兒孫們的要求很嚴格。如今,晚年的李世生有養老保險,7個子女一人一個月輪流照顧,他說:“日子過得很舒坦。”蘭州晚報特派記者張鵬偉實習生黃冬雷楊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