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谷縣堅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主線,聚焦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努力探索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加快構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格局。
著力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打造預警監測幫扶新舉措。建立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在村組確定監測小組、監測員,通過風險摸排網格化管理,及時排查發現返貧致貧風險點、風險因素、風險群體,跟蹤幫扶政策落實情況。建立鄉鎮分級預警監測、行業部門分類預警監測機制,推行預警監測信息化管理模式,重點監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的收支狀況、“三保障”狀況和飲水安全狀況,做到及時干預。建立行業部門數據比對機制,常態化開展教育、衛健、醫保、人社、住建、民政、應急等行業數據篩查比對,加強風險預判預警并及時反饋鄉鎮,由鄉鎮指定專人入戶調查核實,及時調整完善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確保準確真實。建立精準幫扶跟進機制,注重監測結果轉化運用,逐戶分析研判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以及飲水安全狀況,有針對性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做到因人因戶分類施策、精準跟進幫扶措施。
著力促進扶貧車間規范轉型發展,打造群眾增收新引擎。堅持把車間規范化發展放在首位,新建一批“子母式”車間、轉型一批“作坊式”車間、升級一批“標準化”車間、整頓一批“后進式”車間,繼續落實就業獎補、稅收優惠、員工培訓、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勵扶持車間豐富產業門類、持續做大做強,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更多困難群眾就近就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縣88家建成運營的扶貧車間成功轉型為“就業幫扶車間”、發展“鄉村就業工廠”10家,涉及服裝生產、鞋帽制作、特色農業、手工藝品等17個產品類型,帶動群眾就業3600余人,吸納脫貧人口就業1300多人,務工群眾月平均工資2000元,年收入2萬元以上。甘谷縣扶貧車間轉型發展的經驗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中央主流媒體進行了熱度報道。今年10月初,成功舉辦了全省扶貧車間轉型發展暨就業幫扶工作現場推進會。
著力夯實后續扶持“兩個基礎”,打造共建共享新平臺。用足用好財政專項資金,整合涉農、東西協作、社會幫扶等方面資金,全面完善水、電、路、網、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持續提升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協調推進安置區“硬件”與“軟件”、“面子”與“里子”同步發展。夯實公共服務基礎,采用“兩配套”模式(即配套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配套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文化舞臺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安置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黨群服務中心14處,幼兒園4所,衛生室14個,老年活動中心1處,文化廣場16處,警務室9個;實施禮辛鎮新鎮區幼兒園、中心衛生院、尉坪新村小學及安遠鎮柳城新村產業道路等項目;新建道路11公里,硬化巷道6萬余平方米,安置區自來水、動力電、通訊網絡實現全覆蓋。夯實社區治理基礎,將未就業大學生、致富帶頭人等優秀人才選入村“兩委”班子,不斷提升安置區基層組織建設能力和社區治理水平。持續推動文化、治安、志愿服務、高素質農民培育等社會治理資源向安置區聚集,推進便民利民“一站式”服務,減少群眾“多頭跑路”,讓搬遷群眾辦事有去處、困難有人幫、訴求有回應,有力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大力開展以美麗鄉村、鄉風文明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舉辦廣場舞大賽、書畫展等系列惠民活動,促進搬遷群眾安居樂業,更好地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同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創新“合作社+基地+搬遷戶”特色產業發展、“企業+車間+搬遷戶”就業幫扶、“培訓+訂單+云平臺”勞務輸轉等模式,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著力推動“產業+文化”有機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新業態。聚焦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特色產業,堅持把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土文化挖掘、鄉村手工藝傳承、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初步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多元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充分發揮果品產業基地、西城區七彩云上花海和大莊鎮藥用菊花、禮辛鎮尉坪辣椒等特色種植基地的規模優勢,借助大像山鎮天門山紅色文化廣場和六峰鎮姜家莊、安遠鎮河灣、金山鎮米谷川、古坡鎮大卜峪、謝家灣鄉自坪等初具網紅打卡功能的鄉村建設行動示范村的有效載體,著力培育“一域一業、一園一景”,通過舉辦“賞七彩花海”“尋紅色記憶”“看美麗鄉村”“觀文化墻繪”“訪三國文化”等為主題的采風攝影、休閑觀光等活動,逐步構建起集“自然—生產—休閑—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景觀帶,形成鄉村旅游消費的新亮點和農業內涵式增長的支撐點。
著力集成勞動力資源富集優勢,打造勞務經濟新亮點。推行“學徒制”培訓模式,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按照用工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行業標準,配置設備、開設課程、創建環境,并在專業教師負責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崗位技術能手現場教學,實行“老師教+師傅帶”的“雙導師”教學機制,定向培訓企業所需務工人員,確保學員受訓后直接上崗,實現了務工學員與用工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推行“跟蹤式”就業服務,堅持走培訓輸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不僅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更注重學員培訓就業跟蹤服務,利用勞務中介機構力量,建成覆蓋省內外50余個地區勞務招工網點400多個。同時,利用“技能甘谷”就業服務平臺,為今年參與培訓的每個學員建立“一人一碼”電子檔案,定期開展就業回訪和崗位推薦,確保實現“保姆式”培訓就業跟蹤服務。推行“零距離”權益維護,利用“互聯網+勞務輸轉”方式,打造騰達勞務“400云就業”平臺,為農民工發布勞務信息、尋求維權保障提供便利。一方面,借助設立在各地、企業的辦事機構,第一時間掌握并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建立起龐大的勞務信息數據庫,向農民工提供就業指導;另一方面,對于輸轉入企員工,指導使用400電話進行維權。在接到學員反映情況的第一時間,向企業駐廠教師進行反饋,并督促盡快解決問題,讓學員可以足不出戶進行舉報、申訴、維權,實現了調解信息化、維權“零距離”。近年來,全縣年輸轉勞動力11萬人次,年均勞務收入超過20億元,勞務經濟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鐵桿莊稼”。
著力選強配優基層領導班子,打造黨建引領新篇章。堅持把鄉村干部教育培訓作為持續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的有力抓手,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質培訓資源舉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分4期對全縣415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全員培訓,積極組織1556名公務員參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網絡專題培訓,選派82名鄉村振興工作站干部和鄉村振興專干參加浦東干部學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網絡培訓班、分5期組織縣直相關單位、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駐村工作隊員赴天津市東麗區參加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采取現場模擬會議場景、集體學習鄉村振興應知應會知識、話說我們村的五大振興等舉措,扎實推進鄉村干部“崗位練兵”活動,全面提高基層干部履職能力,點燃了鄉村振興一線“引擎器”。堅持把推進鄉村振興與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有效貫通、統籌落實,結合今年鄉鎮換屆,15個鄉鎮149名年紀輕、學歷高、思路新、活力足的優秀干部被選拔進領導班子,干部隊伍總體結構大幅優化,初步形成領導班子好、隊伍建設好、推動發展好、服務群眾好、社會治理好的“五好”鄉鎮領導班子,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力量持續加強。堅持把建強村組干部隊伍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以現有村“兩委”成員中優育一批、退伍軍人中優選一批、有意愿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優召一批、機關黨員干部中優派一批等措施,確保村干部隊伍實現學歷水平提升、專業素質提升、整體功能提升、年齡明顯下降的“三升一降”目標。今年村“兩委”換屆后,全縣44%的村實現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90%的行政村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405個行政村實現大學生村文書全覆蓋,鄉村振興一線“排頭兵”形成矩陣。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