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谷縣聚焦東西部協作目標任務,創新幫扶方式,深化區域合作,強化“四輪驅動”,提升幫扶實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產業驅動,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聚焦蘋果、蔬菜等傳統種植業,投資2102.9萬元扶持產業發展,通過訂單幫扶、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政府投資、企業運營、脫貧村資產收益、群眾打工分紅。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借助“互聯網+”貫通農業全產業鏈,實現從“一村一品”到“多村一產”的穩步發展。在磐安鎮張家溝村創建“京東農場”智慧果園生產基地,開展果品生產標準化探索,推進管理數字化建設,搭建從種子到餐桌全程可視化的溯源體系。提升改造磐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安遠鎮旱作設施農業示范園,創建大石鎮王川、禮辛鎮尉坪村農業示范園,新建溫室大棚1.1萬平方米、灌溉水池10座,硬化產業道路11.5公里,安裝太陽能滅蠅燈110盞,改造竹架大棚3.08萬平方米,積極引進農業產業新品種,配套建設智能灌溉系統和栽培設施,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惠及脫貧群眾0.5萬人。
創新消費驅動,優化脫貧地區幫扶路徑。立足甘谷農業資源優勢,堅持“賦新韻”與“創新業”并舉,推進“消費幫扶+”,同步推動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利用天津幫扶資金90萬元,落實東西部協作天津財政援助消費幫扶獎補政策。組織縣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天津市舉辦的展銷會、推介會等銷售活動,鼓勵動員愛心企業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方式參與消費幫扶活動。發揮“三專一平臺”作用,組織企業開展扶貧產品認定、網絡直播帶貨和線下促銷活動,推動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多樣化銷售,目前,已累計銷售蘋果、花椒等農產品2.31億元。
創新就業驅動,探索群眾就業多向通道。充分發揮東西協作政策優勢,積極引進東部企業投資興廠,搭建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平臺,實現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一是引進天津君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我縣投資500萬元成立甘肅津冀福達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扶持君子蘭特色產業發展,吸納30名勞動力就業(脫貧人口10人);二是引進上海錦鐸國際貿易公司,注資618萬元成立甘肅辛如鈿鞋業有限公司,吸納310名勞動力就業(脫貧人口68人);三是注資58.4萬元成立甘谷縣森態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在磐安鎮發展矮密果園種植產業;四是落地企業開通“精準滴灌”服務模式,用投資的辦法幫助群眾撐起增收“致富傘”,如甘肅洲碩商貿有限公司繼續追加7萬元投資,使群眾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受益。開展技能培訓,推廣“田間課堂”便捷培訓方式,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村屋院落,讓群眾不出遠門就能學技能、長本領,在就近就業中實現增收。
創新幫扶驅動,全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投入幫扶資金100.4萬元,為全縣1.37萬名監測對象購買防返貧救助保險,目前已賠付3萬元,受益6戶30人;對70名患“兩癌”(乳腺癌、宮頸癌)困難婦女按照0.5—1萬元/人的標準進行了救助;以生活料理等實際需求為切入點,為318名困難殘疾人配備了輪椅、拐杖、助聽器等輔助器具,贏得了殘疾人群體好評。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鄉村建設行動這一載體,譜好“換腦子、搭臺子、找路子、樹樣子、破面子”五重奏,努力轉變群眾原有思想,激發其內生動力,變“要我振興”為“我要振興”。積極對接天津市東麗區,將安遠鎮大城村、古坡鎮大卜峪村確定為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編制完善鄉村建設規劃,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投入幫扶資金343萬元對兩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進行提質升級,修建防洪護坡1100米、便民橋2座,修繕保護宋城墻根基330米,鋪設人行道彩磚1500平方米,栽植行道樹500棵,實施綠化1500平方米、墻體美化3000平方米,同步開展一系列文明實踐活動,提升了農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質。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