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10月27日發表題為《普京并未發起第二次冷戰》的文章,文章內容如下:
華盛頓從自身利益出發,給國際社會量體裁衣,通過法律虛無主義和單邊強權,令全球混亂版圖日益蔓延。上述言論摘自俄羅斯總統普京24日在索契召開的瓦爾代俱樂部年會上的講話。
觀察家們將其稱之為普京當權15年來,反美色彩最為濃厚的演講之一。
專家認為,在華盛頓及其盟友聯手施壓莫斯科的新形勢下,普京依舊延續了反美的傳統論調,同時堅定昭示自身立場,并指明了走向對話之路。
普京在發言中解釋了現行全球以及地區安全機制遭遇嚴重削弱、扭曲的原因。冷戰結束后,美國以勝利者自居,用普京的話說,華盛頓決定“只按自身意圖、本國利益改造世界”。他用最尖刻的語言描述了當前的“法律虛無主義”局面:“對于不屈從者采取的措施眾所周知且被屢次使用:發起武力行動,從經濟及宣傳方面施壓,干預他國內政,一旦需要為非法介入各類沖突、推翻不合心意政權辯護時,便會鼓吹所謂的‘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合法性。近期來,有證據顯示,美國對于若干國家的領導人進行公然的恫嚇。難怪美國這個所謂的兄長會豪擲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來監聽全球,甚至監視自己最親近的盟友。”
普京指出,這樣的“單邊強權”非但不能調停沖突,只會令之升級;不會鞏固國家主權、穩定,只會令亂局的覆蓋地域越來越廣;不會傳播民主,而是支持令人生疑的團伙,從赤裸裸的新納粹到伊斯蘭極端分子。
俄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伊戈爾·布寧分析了普京此次瓦爾代講話的新意與傳承性。他強調,究其內容,它與普京當年的慕尼黑講話并無區別,只是語氣更為咄咄逼人。然而,較之普京在今年四五月份的講話,則不難窺見緩和意味。這體現為普京將導致全球局勢陷入動蕩的一切責任全都歸罪于美國,并未指責歐洲。布寧指出:“一方面,所有罪名都算在華盛頓頭上,另一方面,他又重申俄將繼續向歐洲伙伴國出售天然氣、為民主及市場經濟而戰,不會蛻變為極權國家。這體現出了普京講話的兩面性,其核心仍是老觀念,即離間美國與歐洲,打造反美同盟。這樣的做法曾經有所斬獲。當年,在美國開始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后,法國與德國站到了普京一邊。然而,世易時移,西方在遏制俄羅斯的問題上已達成一致。”
專家認為,普京瓦爾代講話只是對美國及其盟友不甚友好舉動的回應。芬蘭國防部長卡爾·哈格隆德甚至從普京的講話中發現了某種神經質,他認為這是由于對俄的經濟制裁產生的后果日益顯現。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的克利夫·庫普錢告訴《紐約時報》:“我認為,這是刻薄言辭的新水平,可以歸結為如下信號,夠了,令人厭倦了,我們不想與埃博拉相提并論,不愿忍受這些制裁。”
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長維克托·克列緬紐克教授指出:“奧巴馬在外交方面問題非常嚴重。他當年對國人許下的承諾沒有兌現。例如,美國人不得不重返伊拉克,在當地使用武力。在此背景下,俄羅斯作為批評對象,恰逢其時地出現了,何況理由如此眾多。怒火向俄羅斯發泄,我們的總統能夠怎么反應?當然是針鋒相對。”
在他看來,普京在講話中向共和黨人發出信號:若要華盛頓與莫斯科能夠達成一致,就需把奧巴馬趕下臺,后者自上任伊始起,便從未將普京視為伙伴,說普京“活在過去”,令其倍感屈辱。與此同時,二人的相互批評并未阻擋朝著建設性對話與和解而努力的腳步,“一直都不乏面向未來的暗示,我們明白,我們別無出路,無論如何逞強,我們都需要現代化的技術,在美國之外,我們根本拿不到”。
俄高等經濟學院歐洲和國際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里·蘇斯洛夫強調,普京的講話可能正是想讓美國捕捉到俄羅斯有意與之對話的意愿,當然,對話是有一定條件的。他表示:“我不會將講話定性為反美,這只是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清醒評估。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劇的情況下,日益衰落的霸權者不愿放棄自己的絕對領袖角色,這也正是導致近20年來全球無序且在目前達到危急關頭的主要原因。與慕尼黑講話不同,普京當時只是警告美國奉行單極化思想、推行帝國政策可能導致的消極后果,如今,這一后果已經顯現出來。因此,本次瓦爾代講話的意義及感召力在于,它重申俄有意與西方、跟美國合作,但需要以后者承認世界的多中心化為基礎。普京向美國傳遞出如下信號,即下一步棋該華盛頓走了,倘若美國不想讓世界徹底陷入亂局,就亟須修正自身外交政策,就新的游戲規則達成共識,這也是所有非西方實力中心所孜孜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