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這樣被外媒“失蹤”

3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在圣彼得堡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 新華社/俄新社
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
此前多日,國際媒體加大對普京的報道,其中一個原因是,普京自3月5日會見到訪的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后,再沒有出現在公開場合。一些歐美媒體此后對普京行蹤進行了諸多猜測性報道,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通訊社也援引多個消息源不清的傳言,以“普京在哪里”“普京不在場”等標題新聞予以報道。
普京16日會見阿坦巴耶夫,持續10天的傳言得以停歇。這些天來,普京如何“被失蹤”?西方媒體的新聞處理方式是否客觀、平衡?歐美媒體是否在“客觀報道”中顯出政治傾向性?以下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相關梳理。
-3月11日
【傳言】
一名要求匿名的哈薩克斯坦政府官員說,普京推遲出訪哈薩克斯坦可能因為“他生病了”。
【通訊社】
路透社對這名哈薩克斯坦官員的話進行了援引,稱普京推遲出訪哈薩克斯坦可能因為“他生病了”。路透社記者稱,試圖對普京總統的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進行電話詢問,“佩斯科夫沒有拿起電話”。(注:路透社這一消息成為引發媒體關注普京行蹤的線索性報道之一。)
【克里姆林宮】
不就這一事件發表評論。
-3月12日
【傳言】
歐洲媒體廣泛刊登或轉引路透社11日消息,稱“普京健康出問題”。
【通訊社】
美聯社說,克里姆林宮11日宣布普京推遲出訪哈薩克斯坦之后,網上“出現大量傳言”,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稱普京可能“患病”,還有來自網絡媒體的消息說,普京可能打算“驅逐”某政府要員。另外,美聯社稱,克里姆林宮11日在其官網上發布一張普京會面地方官員的照片,但這一會見發生的確切時間應該是3月4日。
法新社以《普京在哪里?》作為標題進行報道。文章說,普京已經從公共視線中消失一周,網絡上“傳言四起”,導致克里姆林宮“被迫”表示普京身體依然健康。
德新社說,克里姆林宮宣布推遲出訪哈薩克斯坦而沒能“給出原因”,引發總統身體有恙的傳言。
【克里姆林宮】
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說:“普京身體狀況一切正常,外界無需擔心”。他表示,原定13日舉行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會晤根據三國領導人共同決定“而推遲幾天”。
佩斯科夫說,普京身體狀況“絕對健康……握手一如既往地有力”。
針對各種傳言,佩斯科夫當天接受塔斯社采訪時說:“有些人做夢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辭職,有些人做夢政府辭職,有些人好幾天沒在電視上看到普京總統。”
-3月13日
【傳言】
瑞士《觀察報》:普京“緋聞女友”在瑞士產子。(注:《觀察報》沒有對這一消息給出消息源。)
【俄羅斯媒體】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播出一段普京在莫斯科州新奧加廖沃官邸與最高法院院長維亞切斯拉夫·列別杰夫會談的視頻。
【克里姆林宮】
發表聲明:普京定于16日在圣彼得堡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
【通訊社】
路透社播發深度報道《普京怎么了?》。文章報道了推特、優兔等社交網站上對普京的諷刺和抗議。
德新社援引瑞士報紙《新蘇黎世報》稱:“俄羅斯前體操運動員和議員在瑞士盧加諾附近一家私人診所生下普京的孩子”。(注:《新蘇黎世報》消息來源是“沒有透露姓名的醫生和當地政界人士”。)
-3月15日
【傳言】
瑞典報紙《信使報》15日報道稱,普京總統背部出現問題,一名奧地利維也納的外科整形專家前往莫斯科為普京治療。(注:《信使報》在報道中既沒有給出這名外科整形專家的姓名,也沒有提供消息來源。)
【俄羅斯媒體】
俄羅斯“雨”電視頻道稱,普京總統“過去幾天不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該獨立電視頻道說,普京在俄羅斯諾夫哥羅德州瓦爾代湖的一個療養地。“雨”電視頻道記者就此消息向普京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求證,未得到回復。(注:“雨”電視頻道未交待消息來源。)
【通訊社】
路透社說,路透社記者當天給普京總統的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打電話,但沒有接通電話。另外,一名哈薩克斯坦政府官員以匿名方式告訴路透社記者:“普京總統可能會因為‘疾病’取消同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領導人的會晤。”(注:哈薩克總統新聞局網站說,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總統計劃20日在阿斯塔納舉行會談。)
美聯社說,在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一周年紀錄片中,普京現身并發表講話,闡述觀點立場。
法新社說,普京長達多日的“消失”激發了各種猜測,包括發生政變、生病、動手術等等。(郜婕 韓梁 楊舟)
西方媒體的“任性”
俄羅斯總統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多家西方媒體發快訊報道。西方通訊社過去不太會以快訊形式播發此類與西方無關的會見,但這一次,他們很在意,因為終于可以為前幾天轟炸式報道“普京消失”這一話題的做法收個場。
過去幾天,西方媒體大談“普京消失”的各種猜測和觀點。這種“風氣”始于社交媒體,進而觸動一些新聞媒體,最終連一些西方主流報紙、通訊社也不甘旁觀,用各種援引、引述的技巧和方式助之傳播,最終,讓一國元首被動地成為無中生有的新聞談資,不禁讓人感嘆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新聞制造術”。
西方媒體在這輪報道中,采取了多種“技巧”:引用不可信消息源、引用模糊消息源,甚至不引用消息源。另外,一些主流媒體為了報道而報道,愣是把已經被克里姆林宮否認的信息再度搬上新聞紙,最后加一句“官方對此表示否認”作為平衡。
你轉載我的新聞,我援引他的消息,抄來抄去,把社交媒體上的插科打諢變成了“大新聞”。一些媒體還表現出刻意報道的痕跡,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不管俄羅斯官方如何表態,反正要把普京消失的信息傳遞出去”。
這些年,被“如此關注”過的要員并不在少數,但歸納起來,這些“被消失”的政治家大多是被西方媒體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過的領導人。不難想象,西方媒體絕對不會引用匿名消息源對美國總統進行天馬行空的猜測性報道。
這些年,一些曾以嚴肅媒體自居的西方媒體時常“跑偏”,也許是受社交媒體和眾包新聞的影響,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是,他們更加樂于見到在特定國家和特定人物身上出現迷霧式的傳言。這種傳言,即便明知不可信,也足以讓他們激動不已。
找個對象,一塊起哄,爾后不了了之。有時,西方新聞就這么“任性”。(凌朔)
普京“被政變”:低級謠言為何流傳
普京公開露面,但新的傳言不會停止。戰略互疑、制度差異、文化隔閡,是傳言最積極的制造者。這不僅僅是俄羅斯或普京面臨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普遍困擾。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總統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這是普京3月5日以來的首次公開露面。會談開始前,普京特意自己開車帶著阿坦巴耶夫轉了轉,打破了遭遇政變、生病等各種傳聞。過去10天,圍繞普京的傳言滿天飛。
實際上,只要稍加判斷,就可以發現孤證的報道不成立。首先,在圍繞普京下落的版本不斷被創造的這段時間里,俄羅斯二號政治人物、俄總理梅德韋杰夫一直有公開行動,而且曾經離開莫斯科外出視察。其次,普京在俄羅斯仍保持著高達86%的民意支持率,其核心團隊也沒有分裂跡象。第三,俄羅斯軍事部門、駐外機構沒有出現異常。
對普京遭遇的傳言,俄官方顯然有所了解并多次予以澄清。官方公布了普京會見俄羅斯最高法院院長列別杰夫的照片及普京近期公開活動日程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播出了普京在莫斯科州新奧加廖沃官邸的工作場景,普京發言人佩斯科夫也出面否認普京“患病”等說法。但是,傳言并未銷聲匿跡。普京推遲會見阿坦巴耶夫,還一度強化了傳言的可信度。
圍繞普京的傳言之所以強韌,客觀原因在于普京是全球矚目的政治明星。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自然會被放大觀察。普京向來勤政,長達10天不公開露面在其執政生涯中極其罕見,這給了傳言滋生的機會。而從更深層面看,普京被政變的傳言,在一些人看來尤其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自克里米亞入俄造成俄羅斯與西方的對立以來,俄羅斯面臨國際活動空間縮小、經濟萎縮的空前壓力,這種壓力當然可能轉化為俄羅斯政壇的分裂和對普京執政的不滿。二是在歐美的認知中,俄羅斯政體在普京治下,具有密室政治、宮廷陰謀、不確定性等特點的模式,自然會增加政變的概率。
可以說,普京遭遇政變的傳言之所以產生,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個別媒體對俄羅斯政治現實想象的結果。想象中產生的合理邏輯,構成了傳言的核心內容,剩下的只是情節加工。盡管多數嚴肅媒體沒有參與到這一加式過程中,但互聯網信息的病毒式傳播,突破了屏障。
隨著普京公開露面,所謂遭遇政變的傳言可以銷聲匿跡了,但新的傳言不會停止。戰略互疑、制度差異、文化隔閡,是傳言最積極的制造者。這不僅僅是俄羅斯或普京面臨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普遍困擾。(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