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送禮花樣翻新 監督檢查還需加力
新華網石家莊2月7日電 記者在北京、河北、江蘇等地采訪了解到,中央出臺改進作風八項規定以后,各地紛紛響應,對遏制節前公款吃喝和送禮等不正之風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節前送禮的手段新、花樣多,巧借座談會、茶話會、匯報工作等形式,變相送出錢物的情況,值得警惕。
節前送禮難覓蹤跡 送禮手段五花八門
記者近日在國家發改委的傳達室看到,有十多位訪客正在等候辦理進門手續,訪客中沒有人帶禮盒,整個傳達室里也沒有存放任何禮品。與之相鄰的國家財政部門口,同樣沒有發現送禮者。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節前送禮風出現了從明面轉入地下,以送購物卡、境外旅游、名人字畫等更為隱蔽的方式進行的現象。
江蘇一所高校的工作人員小周說,學校近期以暢談學校發展的名義舉行了好幾場座談會,把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召集到一起。“最重要的是為每人準備一份禮物、一個信封”。小周說,希望對方在來年能繼續關心學校發展,支持學校工作。
此外,一些基層干部還借助年前匯報工作名義向領導送禮。河北某單位的一位公務員說,“臨近年關,不時有人拎著公文包、帶著卡來找領導。就算你遇到了,人家也會堂而皇之地說是‘匯報工作’,你有啥辦法。”
“送了總比不送強,總有一天會關照到自己”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節前送禮分兩類,一類是普通大眾以及企業,一類是黨政機關。第一類,主要是求人辦事兒,或者求得自己日后真有事兒時候能有人照應。第二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用公家的錢,聯絡私人的感情;二是以給領導送禮的名義,借機自己拿一部分;三是為了來年征引項目資金方便,屬于投入型的,投桃報李。四是無奈型的,大家都送,你不送,顯得你小氣。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永剛說,節前送禮屢禁不止的原因是涉及面比較廣,不但交易過程追查起來比較困難,而且被發現的概率又比較低,導致陋習難以有效根除。
“有的干部每次只收數千元,一年就能弄個上百萬元。”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辛向陽分析,一些部門手中掌握著項目審批權、資金撥付權和人事調動權等諸多權力。為了跟這些有實權的部門搞好關系,在資源和權力的分配中獲得好處,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春節前“溝通感情”已成頑疾。“不僅北京,其他省會城市也是如此,下面市縣要到省里來,省里要到北京來,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
制定人情交往標準 規范金融工具使用
專家建議,國家應制定標準規范這一現象。加強對財政經費的監督和權力的制度約束,斷絕公款送禮的財政源頭。建立嚴密的金融體系,擴大實名制事項,不給違紀違法所得留出路。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博士袁剛認為,我國應借鑒一些西方國家或東南亞地區經驗,把贈送禮品的金額限定在一個數額之內,超過限額就以犯罪來論處。以香港為例,只要不超過1000港幣,朋友節日交往、婚喪嫁娶等都沒有問題,如果超過了1000港幣,就算行賄受賄。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方世南認為,首先應進一步加大對政府各部門財政預算的監管,縮減項目支出金額,減少各部門可以“靈活”掌握的經費。其次,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加強財政經費使用的過程審計,壓縮公款送禮的空間。
專家認為,招商引資已經成為地方領導政績考核重要的任務,他們可能為獲得政績而開始“跑部錢進”。建議國家建立健全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完善地方領導的考核評價機制。
李永剛表示,一方面實行官員財產公示。另一方面加強外部監督,不但要強化新聞輿論的監督功能,而且要積極發動群眾,及時調查取證。
中國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長李秋芳、辛向陽等建議,建立嚴密的金融體系,將個人收入全國聯網,擴大實名制事項,實行珠寶、字畫實名制交易,財產轉移可查詢追蹤,不給違紀違法所得以出路。(記者楊守勇、王昆、凌軍輝、毛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