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答“官德”六問:權力腐敗從官員“缺德”開始
新華網記者 姜春媛 陳元 楊理光 李瑩
黨的十八大提出,黨員干部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一段時間以來,中央高層率先垂范,各地各部門紛紛以實際行動跟進,由此帶來的新風氣、新氣象、新官德讓人民群眾為之振奮,充滿期待。
“官德隆,民德昌,國家興;官德毀,民德降,國家衰。”記者近期走訪基層發現,廣大人民群眾對少數干部生活作風敗壞、官氣熏天、以權謀私等“缺德”“失德”問題反映突出,一些黨員干部在權力觀、價值觀、職業道德等方面上依然存在誤區。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記者與多位在官員作風、干部品德測評和道德規范等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展開了討論,以期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對話嘉賓: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王杰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蕭鳴政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周文彰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
輿情分析專家、武漢大學教授 沈陽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 傅永吉
官場權力腐敗,無不從“缺德”開始
記者:中國歷朝歷代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曾從不同角度申論管德之內涵。他們首先都強調居官者必須具備“公正無私”之德。《尚書》說:“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就是說執政者能以公心滅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賴歸服;不偏袒少數人利益,不結黨營私,國家的政令就能暢通,國家就能興旺發達。您認為何謂官德?當前哪些“缺德”現象是輿論反映最為突出的?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傅學儉(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攝)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德”的內容包括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德”的核心是價值觀,對于共產黨員來說,核心就體現為黨性。一些領導干部“缺德”的突出表現是黨性喪失、信仰動搖、紀律松弛、責任淡化、生活腐化。
我曾認真讀了39名職務犯罪服刑人員在監獄改造期間寫的“懺悔錄”,確是深刻極了,我幾乎是流著眼淚讀完的,他們的罪惡事實沒有一件不是由于“缺德”而犯下的。所以說,“缺德=腐敗”,這是歷史與現實教訓的科學總結。縱觀古今中外官場史中的權力腐敗,無不從“缺德”開始。公權擁有者無論在什么時侯、什么地方缺德,手中權力都會發生腐敗。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傅永吉(資料圖片)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 傅永吉:官德,是社會道德水平的風向標,定盤星。拯救社會道德文化,匡正全社會的道德生態,扭轉官德失范是關鍵。端正社會風氣必自精英始。首先是政治精英,影響最大的是公務員群體。坐到官椅上,就必須遵守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是為官的起點、根基。官員位置天然地構筑在道德高地上。古代社會如此,現代社會更加如此。
武漢大學教授 沈陽:我從事網絡輿情研究工作,發現輿論對于官員一些失范現象反映最為突出:首先,少數干部工于心計,擅玩“虛招”。舉個例子,上級領導到某貧困山村視察,視察之后該村很快就得到大量的投資,項目資金源源而來。但周邊同樣貧困的其他鄉村卻仍無人問津。我們慶幸貧困山村問題終于得到解決,但更要反思如何建立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
第二是有的官員缺乏媒介素養,一些官員對媒體記者、對網民態度惡劣,甚至威嚇利誘,還有一些干部不敢面對輿論,這在網路時代是不應該出現的。還有就是公權私有化現象以及過度保護本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的現象。
道德滑坡、修養不夠致使導致官德缺失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杰(資料圖片)
記者:領導干部作為社會道德的引領者,必須要加強自身官德修養,否則不但會成為社會道德的反面教材,還會敗壞社會風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少數官員道德缺失?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王杰:我認為,官德缺失的原因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社會道德滑坡。當下不僅官德,整個社會道德都面臨著考驗,各種事件層出不窮。傳統道德文化中一些好的東西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符合市場經濟的、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形態還沒有建立起來,出現了真空地帶,沒有了信仰、沒有了道德底線和道德追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變得扭曲。有媒體指出,全民道德出現了大滑坡大倒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的道德將向何處去,值得我們深思熟慮。
二是體制、機制不完善。長期以來,我們對官員道德建設不重視,僅從反腐倡廉的角度去約束,而缺乏相應的建設機制。
三是領導干部自身修養不夠。許多領導干部自身忽視黨性修養,忽視世界觀改造,導致理想信念發生動搖。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我認為干部“缺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缺少自控能力,一是與和平環境下容易滋生貪圖享樂思想有關,二是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逐利思想有關,三與黨的執政環境越來越優越有關。這三大環境均不利于黨艱苦奮斗作風的堅持與發揚。
當然,這些是外在環境,內在的重要原因是現在一些領導干部脫離群眾,不了解基層群眾疾苦,不知道老百姓的需求,聽不到老百姓最真實的想法,看不到老百姓最真實的生存狀態,個人就容易出問題。
干部“有才無德”危害更大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蕭鳴政(資料圖片)
記者:古人充分認識到官德對整個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的巨大影響作用。魯國執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請教關于“政治”的問題,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謂政治,就是治國理民者心正身正腳步正,為官者帶頭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誰敢走歪門邪道!
一個有德的干部,老百姓會贊譽他“是一個好官”。但時下,也有觀點認為,干部只要有能力能干事,哪怕是貪點錢生活作風上有點問題,都“無傷大雅”,也能算是“好官”。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周文彰:有些老百姓認為只要為百姓做點實事,即使官員有貪污也可以暫時容忍。這話聽來讓人心酸。作為官員能力固然重要,因為這意味著能否為老百姓謀利益,有領導能力的官員自然是百姓的福音和希望。但是不能因為能力就不在乎道德。老百姓對官員表現出一定的“寬容”并不是說他們對官員廉政不在乎,反而這折射出人們對貪污之風的一種無可奈何。但群眾對官員道德的希望并沒有因此而減弱,官員應該從老百姓的心態中反觀自己,既要注重自身能力,更要以德為先。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蕭鳴政:如果是專業技術人才,在個人品質上有所欠缺,可能無傷大雅,但如果是黨員干部,特別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黨政人才,個人品德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公眾的利益,一舉一動都事關社會風氣。 一個有德無才的干部可能會庸庸無為,但如果是一個沒有德僅有才的干部,其負面影響更大,是萬萬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不能成為老百姓信服擁護的領導的。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認為干部只要有能力哪怕貪點德行差點都無傷大雅,這種觀念要不得,和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背道而馳,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力觀出現異化的表現,干部手中掌握的是公權而不是私權,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用來搞等價交換的。對于黨員干部來說,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道德都是第一位的。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 傅永吉:以權謀私,早已不是道德問題,而顯然是違法亂紀問題,或違法犯罪問題。人們的社會行為經常性地擊穿道德底線,官員違法犯罪成為常態,道德喪失了法律的有效支撐,是關鍵所在。
我還發現了民眾對于官員道德缺失有兩個現象。其一,民眾對官德特別關注,希望官德會有一種明顯的改善。這是正能量;其二,基本價值觀存在紊亂。所謂價值觀的紊亂,是說善與惡的顛倒:指惡為善,指善為惡。民眾對官德頗有微詞,甚至會情緒激憤;然而,一旦這些貪腐官員還做了些許實事,還能適當將利益為民眾均沾,大家似乎就原諒了一切的貪腐行為,違法、失德都變成可以原諒的事,官員們則可得到百姓一定程度的支持甚至堅決擁護。對腐敗深惡痛絕與沾腐敗之光的貌似矛盾的心理,是“價值觀紊亂”的很好證明。
干部“缺德”非小事,事關黨性、黨的生死存亡
記者:習近平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對當下一些干部出現品德不正、道德下滑等問題,您認為會帶來哪些危害?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對于黨員干部來說,道德是內因,法制是外因。只有內因——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達到了廉潔自律的高度,外因——制度性反腐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掌權者“缺德”,則權力腐敗現象必將泛濫,制度性反腐執行起來必將阻力重重。這個具有挑戰性的時代命題,值得每一位公職人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深深思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仆意識淡化是一個普遍而相當嚴重的問題,其突出表現是缺德,對于共產黨員來講,就是黨性弱化。公仆尤其是領導干部缺德不是小事,而是事關黨性、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建立轉型時期“新官德”刻不容緩
記者:關于官德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安危的問題,古人早有深刻認識。孔子認為以德治國才能真正治好國,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實行“德治”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將以刑罰治民視為“德治”過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種手段,必須慎之又慎。面對當今這種局面,如何重塑官德?重拾官員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呢?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蕭鳴政:現階段一些干部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失德問題,因此就有引入官員品德測評的必要,包括在選人用人前的官德測評,還有選上來后的持續性品德考評。通過品德測評來促進官員道德的提升。
我們長期跟蹤研究發現,現實中領導干部品德測評是良德好評,劣德不好評,那些真正惡劣的不好的東西,通常都是難于發現的。但我認為,測評總比不測要好,通過測,至少可以起到引導作用。
干部“德”的考評,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無論古今,無論是哪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堅決不能放棄測評,只有在測評的過程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領導干部才能真正發揮最大的積極性,造福百姓,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王杰:知道了官德缺失的原因,就應對癥下藥。一方面,從客觀角度講,“官德”必須制度化、法制化。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是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我們不能把一切都寄托在官德身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官德養成不能僅靠自律,還要靠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從主觀角度講,官員要加強自身道德的修養。在不斷建立和完善反腐敗相關制度、法律的同時,培育和建立現代官德也已刻不容緩。官德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后天學習和從政實踐修養而練就的。干部要堅持以德修身,“牢記為政之本,常修為政之德”。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思想道德素質。
此外,應將官德的考評置于干部的選拔任用的首位。近年來,黨中央不僅從理念上倡導官德,更把官德建設提升到制度層面,貫徹到干部選拔、使用、管理、考評等各個領域。首先是在干部選拔中高度重視干部的德,突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其次,將官德納入官員考評之中。必須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道德考核指標體系,將干部道德列入干部考核評價工作中。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所長 傅永吉:正官德,要發力。力分二種:剛力和柔力。剛力來源于法治:以法治官。通過法律的力量,為道德生態持續惡化的遏制與扭轉,道德基本秩序的恢復,創造基本條件。
柔力,是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十年,是最短的時間窗口。道德人格要靠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的養成。直接的,是干部教育(黨校)。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靠基礎教育: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自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育好人,用好人。
網絡時代,官員怎樣“修德”?

武漢大學教授沈陽(新華網 王晗 攝)
記者:中國現在有5.38億網民、10億多手機用戶、超過3億微博用戶,這樣的網絡環境下,官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隨時被網民隨時隨地收入眼中,會被無限放大。您認為,新的網路環境和輿論環境對官德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武漢大學教授 沈陽:以往對于一些基層干部,特別是縣和縣級以下地區,其輿論場更多是小眾化的區域化的,輿論監督難以形成公共傳播,主要以“小道消息”的形式流傳在民間口頭。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浪潮下,小地方的民眾也能使用微博、論壇等網絡工具,把本地區的新聞快速的傳播到全國范圍的輿論場上。
面對這樣一個形式和新的環境,我認為地方領導干部應該大力強化為民服務的意識,依法行政,提高媒介素養,對于網絡上一些謾罵性非理性情緒進行謹慎處理,對于一定合理性的實時性的應予以積極回應,對于公眾反映的公共服務問題應該盡快予以解決,把政府公共服務的前沿眼神到社交媒體,隨時自覺接受輿論監督,才有可能保持官德的純潔性。
反腐研究專家、華夏廉潔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傅學儉:干部修德,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勤儉的品格,保持勤儉你才沒有那么多的欲念。要問誰最勤儉?老百姓。黨要求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都是有道理的,干部只有多到群眾中去,多了解百姓的疾苦,多項老百姓學習,才能保持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