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來沒見過一個書記離任,這么令人熱議、不舍。”6月26日,溫州一名姓金的政協委員得知市委書記陳德榮離任的消息,話語頗激動,且寫下《不舍榮哥》一文。
當地一知情人士透露,6月26日上午,溫州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干部會議,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姚志文在會上宣布了浙江省關于溫州市委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經浙江省委研究決定,陳一新任中共溫州市委委員、常委、書記。同時,免去陳德榮同志中共溫州市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當日會議上,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介紹,陳德榮調任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
同日新華網浙江頻道報道稱,陳一新任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不再兼任。
“突擊式”調任
一名與會人士透露,新上任的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為溫州泰順人。
新華網浙江頻道報道顯示,1959年9月出生的陳一新,歷任麗水師范專科學校物理系團總支書記,麗水地委辦公室副科長、科長、副主任,浙江省委辦公廳調研寫作處副處長,浙江省委辦公廳黨群政法處處長、綜合處處長,浙江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華市委書記。
“新書記其實25日晚上在省組織部長陪同下到溫州的。”前述知情人士透露,而且,此消息當夜就通知了全市政府機構的主要官員們。這一消息本報也從溫州當地官員處得到證實。
實際上,陳德榮要從溫州市委書記離職的消息,坊間從去年以來就吹過多場“風”。
一些消息在去年就開始在溫州政府機構人士中傳開。本報了解到,上海一些企業家當時沒能順應陳德榮政府的招商回歸,即表示有此憂慮。
在最終離職消息傳出的三天前的6月23日夜間,溫州多名政府人士聽到消息,陳德榮將任華北某市市委委員、常委、副市長。這一消息當時在新浪微博,當地一些網站以及微信圈流傳。次日,該消息被政府核心人士否認。
溫州市委書記一職的最后落定,顯得突然。一名參與6月26日上午新書記陳一新上任會議的知情人士稱,陳在會上也透露,自己在三天前才接到上任通知,當時人在國外考察,為此,他提前5天回國上任。
在溫州,陳德榮為袁芳烈以來的又一個副省級書記,陳德榮2012年6月當選浙江省委常委。目前浙江省政府網站上,8名副省長中,陳德榮不在其中。
調任前的考察
調任的突發性,也令前一日剛剛接受陳德榮考察的企業感到突兀。
據陳所考察的企業知情人士介紹,6月25日下午,陳德榮和市領導仇楊均、胡綱高,走訪了鹿城區的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溫州南方游樂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以及藤橋禽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與企業負責人溝通發展中的難題。這是陳德榮新近主政下推行的“萬名干部進萬企解萬難”行動之一。也即采取市縣鎮(街道)三聯動方式,組織萬名干部聯系萬家企業,幫助解決企業最急迫并且應該由政府解決的問題。
“這兩年,市委市政府著力抓投入、抓環境,有效改善了大環境,但與企業運行密切相關的微觀環境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開展‘萬名干部進萬企解萬難’行動,就是要解決企業急需解決且必須由政府解決的個性化問題。” 有企業知情人士稱。
危機后的溫州,地方經濟尚處在恢復之中,陳德榮主政的風格,使這些企業主對自己的難題解決,抱以很大期望。然而出乎意料,6月25日是陳德榮任職溫州市委書記的最后一天政務活動了。
整整三年多時間,陳德榮主政溫州之際,經歷過動車事故、民間借貸危機爆發、創設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等震動境內外的事件。
前述“不舍榮哥”的帖子,目前被推上了當地熱門網站“熱帖”,在陳德榮離任的消息傳播之際,正如陳德榮主政的溫州,共鳴有之,質疑有之,視其為“馬屁文”者也有之。
有市民擔心,陳德榮主政下的一些工程,在離任之后,會成為“半拉子”遭到擱置。
“強勢”政府
陳德榮今年52歲,溫州永嘉人,2010年7月由嘉興市委書記出任浙江省副省長兼溫州市委書記。
2010年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集中爆發,企業30%以上停業或倒閉;當地金融機構長時間內危情彌漫,區域內銀行的不良率十幾個月呈上升趨勢。有企業家認為,陳受命于危難之間,挺過了三年的非常時期。
在大多數人眼里,陳德榮主導了一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強勢政府一面。
此前有不少溫州企業苦于當地環境不佳,不得不到外地投資發展。缺地、經營環境欠佳是出走的原因之一。
在陳德榮主政期間,為了召回這些散落各地的資本,在企業家眼里,身為市委書記的陳德榮最大施政動作主要是兩招,拆遷、拆違,灘涂圍墾“造地”。
尤其是“拆違”,反響強烈。當年陳德榮到任后,針對溫州市貌市容展開了大整治行動,對一些企業“頑固”的違章生產場地也毫不留情。
當時永嘉發生了一起生產安全事故,之后永嘉黃田、甌北一帶的小微企業包括作坊式工場,幾乎被拆光。當時,永嘉一名企業主訴苦稱:自己一個圈子近50來家小企業面臨著外遷,義烏、麗水,甚至中部一帶成了他們加工的下一站。
這一場行動,被一些銀行、企業界人士認為是引發危機密集發生的因素之一,“雖然違章,但是動作過大,企業生態鏈被破壞。”一名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認為,其一些客戶,因為廠房被拆,的確令生產經營一時失去了落腳點。
溫州機場大道一企業主介紹,之前企業的違章建筑是本土的常態,也是企業較低成本的原因之一。突至的強大拆違,令這些小微企業猝然而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陳德榮主政期間,還強力組建、整合了十余個國資投資集團。這在原本以民營經濟強勢的溫州,顯得有些另類。
當地企業界知情人士介紹,至少18個國資投資集團如同溫州本土崛起的資本航母,注冊資本從十億到近百億不等,投資領域囊括了交通、教育、金融等等。但至截稿時,此數據未能得到當地工商部門證實。
一名國資集團的中層干部曾打趣說,“溫州國資企業的春天終于到了,我們的日子從沒這么好過”。
有當地企業主稱,陳德榮在多個公開場合的演說中,對大企業表達的喜愛讓諸多溫州本土的小微企業主微感“酸意”。一名眼鏡加工領域的企業主朱先生說,“陳書記在任,政府機構的服務性加強了,但對我們小企業的支持卻沒感覺到。”
官員“營銷團”
“他是一個想為溫州做點什么的官員。”溫州市委黨校蔣儒標稱。
在當地,持類似觀點者越來越多,三年時間,陳個人的“粉絲”群貌似不少。在新浪微博上甚至出現一個沒認證的“榮哥粉絲團”,開場白是“這里是喜歡陳德榮的,歡迎”。
中等身材,白凈,一副書生模樣的陳德榮,被親切地稱之為“榮哥”。在公開場合,陳德榮不止一次地強調自己的“溫二代”出身。
陳德榮祖籍永嘉茗岙,因為陳的出身,這個有著美麗梯田的小村落,這兩年每每在油菜花開時節,游人如織。
坊間根據陳德榮主政期間的各類活動,做了一場概括從“天津速度”、“唐山效率”到“互學互比”活動,又從“六城聯創”再到“兩拆兩綠”,最后進行“七劍破難”的拆違行動,政府很給力。
當然,除了“強勢”政府一面,陳德榮主政期間也顯示了服務型政府的“親力親為”。今年年初的一場當地會議上,陳德榮介紹,當地有470個招商項目,總投資額高達5165億元,其中金改項目占了大多數。尤其在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后,陳德榮率領著他的官員“營銷團”,穿梭在境內外的溫州商幫間,“路演”各種對外引資的金改項目。
知情人士介紹,實際上這些項目,并非是此時即成的,而是陳德榮與他的官員營銷團,四處游走深入各地的溫州商幫。
“臺灣也去推介過。”陳德榮強調。去年7月26日,上海浦東國際會議中心的金改項目推介會上,陳德榮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描繪了他和官員們的“營銷”城市線路,臺灣、上海、天津、香港、廣州等地,被列入官員營銷團的金改路演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