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2日電(記者黃維)《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今天正式出版發行,人民網文化頻道今天獨家采訪了該書出版方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編輯魯靜、楊美艷,為您介紹新書出版背后的故事。
主政上海辦了三件實事
人民網: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全書的大致內容。
答:《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一書收錄了朱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間的重要講話、談話、信件等106篇,并配有83幅珍貴照片和9幅手跡影印件,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表。
本書真實地記錄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改革開放關鍵時期大刀闊斧的改革思想和施政措施。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正值我國經濟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經濟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當時的上海,財政收入滑坡、工業不景氣、市政基礎設施陳舊、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士氣不振,政府部門官場氣息猶存、開拓精神缺乏,其困難和考驗尤為艱巨復雜。面對如此局面,朱镕基從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入手,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同時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菜籃子”、交通、住房問題,為上海國際金融都市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足可見朱镕基改革思想的前瞻性。這段時間的工作經歷,為朱镕基同志后來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積累下寶貴的實踐經驗,也成為他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網:在您看來,新書有哪些亮點?
答:《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保留了朱镕基同志一貫的語言風格,講實話、講真話。語言直率犀利,直指問題實質。朱镕基堅決反對奢侈浪費,反對講排場,反對形式主義,對不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僚作風痛心疾首,批評人不留情面,為了百姓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利益,不給自己留后路,充分反映了他忘我為公的高貴品質。其執政理念、改革魄力、辦事風格、說話藝術和人格魅力,實為各級官員的楷模。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是一部怎樣當好省長、市長、書記,乃至企業管理者的教科書,值得為政一方的官員、企業界人士好好研讀,同時普通讀者也可從中領會為人之道。
為百姓辦實事不怕得罪人
人民網:通讀全書,讓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看稿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不斷思考的過程,朱總理的書稿講話內涵豐富,富有哲理,充分反映了他的執政理念、改革魄力、辦事風格、說話藝術和人格魅力,很多話讓人感觸,引人深思。
例如他在施政演說中說的要創造廉潔高效的政府、對腐敗的工作作風痛心疾首、主張一切以民為本、當好人民公仆、首先要保障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吃穿住行等方面,正是我們當前反復強調和堅決要做好的。又如他在批評人的時候很嚴厲,不留情面,別人問他,你這樣不怕得罪人嗎?不怕以后你退休了別人不理你嗎?他回答:“我有時會想,但當我為了完成一個工作目標,為了能為百姓做更多的實事的時候,就顧不了這么多了。”非常真實,也非常感人。
大市長愛管“小事”
人民網:書中還有哪些讓您難忘、感動的細節?
答:他曾為百姓辦過很多小事、瑣事,比如他關心市場上頭發卡子都沒有賣的了,專門讓相關部門批些鋼材來生產頭發卡子。記者就問,你作為一個大市長,還管這么多小事,是不是太事無巨細了。他說,大事情如果別人能解決我也不插手,小事情如果沒人能解決我也要解決。這是一句多么溫暖而有力的話!一個市長做事不是因事大或事小作為衡量標準,而是從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從事情的最終效果出發,關系到百姓的事就是大事,是必須要做且一定要做好的事,這充分體現了他抓落實、辦實事,關心民生疾苦的地方“父母官”形象,讓人心生敬佩。
人民網:看過書后,您覺得朱總理在主政上海期間的決策,對今天的上海有哪些深遠影響?
答:總理主政上海時間其實并不很長,但他主政期間的所有決策都是有長遠性的,有前瞻性的,他不是一個只想著自己任內建立政績的官員,他是一個想著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實干家,因此,他主張城市規劃,認為要想到10年甚至20年的事,比如他對于浦東地區的長遠規劃,分為金融區、港口區等部分,另外還有一塊迪斯尼區,20年前他就想到了百姓的娛樂設施建設,迪斯尼這個規劃在今天仍在執行。很顯然,他的規劃不是今天建了明天拆,而是讓每屆政府班子的工作具有連續性。他更主張做事情都有更高的著眼點,立足全國、全盤、全局,堅決反對短視的地方保護政策。這樣,才使得上海站在了一個更高、更大的舞臺上,能走得更快、更遠。
“朱總理記憶力十分驚人
人民網: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人民出版社參與此次編撰工作的幕后團隊?以及編輯此書的流程?
答:整個編輯過程沿用了當時《講話實錄》的做法。編輯過程分為三輪,第一輪我們選擇了具有高度責任感、有豐富經驗的14位老中青編輯,在審稿之前統一制定審稿原則,第一輪的每位編輯都審讀全稿。第二輪的書稿審讀工作,主要是對第一輪的遺留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按照編輯加工的要求進行審讀,一共有8位編輯參加了審讀。第三輪審讀,在編寫組廣泛征求總理主政上海期間當時相關的同事、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有7位編輯參加了審讀。三輪書稿審讀,每一輪的每位編輯提出的問題,我們都有專人統計,針對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進行集體討論,綜合所有參與同志的意見,最終完成完整的審讀報告,供編寫組參考。
由于文稿涉及1988年—1992年總理主政上海期間的工作情況,時間比較久遠,為了保證書稿最終的準確性,我們提出的審稿原則比較嚴格,包括對所有人名、地名、專有名詞、數據、注釋一一核對,前后名稱、數據要統一,行文風格要統一。由于許多講話都是總理當時的口頭講話,在變成書面文稿后,我們在保持總理講話風格的同時,調整了一些詞語,使之更符合書面用語的習慣,符合編輯出版的要求。書中共有83幅圖片,9幅影印件,我們都一一核對了人物、時間、地點,有疑問的地方提出,請編寫組及上海方面的同志核對。對于出現的文件、條例、法規,我們按照編輯審稿規則核對,仔細把關文字及內容。在編輯們核查過程中,能切實感覺到朱總理的歷次講話都非常嚴謹,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而且他的記憶力十分驚人,很多數據和名詞記得非常清楚,核對基本都沒有問題,所以改動的地方不多。
人民網:近期隨著李瑞環、吳官正等領導人的著作問世,領導人出書又出現了熱潮。您怎么理解領導人出書現象?
答:這一現象我認為是好事。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者他們參與了我們國家重大問題、重大事件的決策過程,重大政策的制定過程,具有豐富的執政經驗,他們把這些經驗寫出來,是對社會的重大貢獻。這些政治決策過程、重大事件的處理方式、方法對后人有借鑒和啟發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政治決策過程更加透明化,打破神秘化,使社會進程大大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