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9:03:10) 來源: 新聞晨報 打印本頁 |
據新華社上海10月12日電
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近日發布“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消息一出,社會普遍關注,很多網友對現行休假安排表示不滿,同時對假期設計提出更高的期待。
小長假“吃力不討好”?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文軍:“調休”與否需要算“經濟賬”和“居民感受賬”。在現有的休假天數下,如何更好安排休假,需要科學統籌設計。
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10日在多家網站發布“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截至記者發稿,超過八成網友對現行放假安排不滿意,其中七成反對現行的小長假調休。
全國假日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2007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共11天。現行放假調休方法通過調借雙休日,分別形成2個7天“長假”(春節、國慶)和5個3天“小長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
元旦休息三天,之后要連續上八天班“補上”;端午節前連上七天班,才換來三天休息;中秋三天休假和國慶長假間不僅要連上九天班,調休之復雜堪稱“史上最混亂上班模式”……小長假、黃金周等“挪假式”的節假日安排為很多“上班族”詬病,甚至有網友盤點了2013年法定假期后發現,7個法定假期全部包括了調休放假,因此對今年的放假安排頗有意見。
不少上班族認為,法定的節慶本是在星期六、日這種法定假日之外的“福利”,居民應該從中獲得額外的松弛感。可為了這一天的“福利”卻不得不連續工作七八天,這樣,一天的額外假期硬是被弄成了額外負擔。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文軍認為,“調休”與否需要算“經濟賬”和“居民感受賬”。在計算小長假對經濟拉動效應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居民的直觀感受。在現有的休假天數下,如何更好安排休假,需要科學統籌設計。
黃金周惹禍變黃金“粥”?
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樓嘉軍:恢復“五一”長假有助于“十一”黃金周“解困”
九寨溝滯留了,西湖擠爆了,故宮(微博)“超限”了……不是堵在路上就是癱在景區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長假里,超負荷運行的景區運行成為最大的熱點。黃金周變黃金“粥”,真的都是黃金周惹的禍?專家指出,要為黃金周“解困”,不應采用取消長假的懶政思維,堵不如疏,應從擴容五一等假期著手。
記者查閱1999年以來媒體關于黃金周的報道發現,最初幾年,黃金周一直是“火而不爆”,2003年的國慶節開始,關于黃金周期間“火爆”“擠爆”“擁堵”的報道便見諸報端,到2008年“五一”黃金周取消后,國慶黃金周的擁堵程度更是直線上升,隨著去年國慶黃金周開始實行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多地高速公路和景區更是直接陷入“癱瘓”狀態。
假日辦在多家網站“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顯示,多數網友贊成保留黃金周制度,不少網友還留言要求恢復“五一”黃金周。
世界旅游組織咨詢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等均指出,熱門景區在節假日屢屢爆棚,其實是在節假日集中爆發的游客需求與給定時間內有限的熱門景區承載能力之間的供需不平衡,要解決這種供需不平衡,除了要完善景區的預警體系,落實應急預案,更要加強頂層設計,擴容休假,分散“十一”黃金周的壓力。
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樓嘉軍分析指出,“五一”黃金周取消后,不僅對當時已經頗為突出的假期游客爆棚現象有抑制作用,同時也將客流導向“十一”黃金周。“五一”黃金周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恢復“五一”長假,有助于“十一”黃金周“解困”。
擴容假期究竟有多難?
專家:擴容假期需要科學精神。一方面是頂層設計更為合理、更為現實的假期安排,另一方面,更要全面落實和捍衛帶薪休假制度
盡管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2008年實施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均明確規定,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但由于勞資地位不對等、職場加班文化蔓延等原因,這一制度多年來落實情況始終不客觀。
專家指出,要解決有限的公共資源和集中爆發的居民需求之間的矛盾,擴容假期需要科學精神。一方面是頂層設計更為合理、更為現實的假期安排,另一方面,更要全面落實和捍衛帶薪休假制度,在保障勞動者利益的同時,也分擔法定節假日形成的旅游出行高峰期帶來的壓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