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周祿寶舉報“表哥”楊達才,到羅昌平舉報劉鐵男,網絡實名舉報事件層出不窮。近日,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梳理近一年以來的實名舉報案例,作出研究報告。報告分析,網絡實名舉報貪官者近三成商人,其中兩成網絡實名舉報者被拘留或通緝。
從舉報內容來看,76 .9%的被舉報者被指涉及經濟問題。該類舉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被舉報對象的貪腐、濫用職權等行為妨害到舉報人的經濟利益,因此遭到對方的“復仇式”舉報。如在今年8月“上海法官集體招嫖”事件中,舉報人陳某即因在合同糾紛中敗訴并發現原告是法官趙明華親屬而決定進行跟蹤,最終獲得趙明華與多名法官招嫖的證據。二是經濟情況明顯超越法定收入遭舉報,如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因佩戴眾多奢侈名表遭舉報,大連市行政執法局局長蔡先勃擁有豪宅、名車而被舉報等。
根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針對網絡實名舉報事件,88 .5%的舉報官方有作出回應,11 .5%沒有回應。73 .1%已有處理結果,15.4%已經有回應但還沒有明確的處理結果。從處理結果來看,免職、雙規、拘留、批捕為被舉報人面臨的較常見的處理形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磊認為,相比網絡實名舉報,法定舉報方式更有利于查處貪腐案件。在看到網絡實名舉報正面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網絡實名舉報一旦上網就可能會起到打草驚蛇、促使犯罪嫌疑人銷毀證據等負面作用,給后續的案件查處工作帶來困難。 南都記者 任先博
舉報者以商人、媒體人、官員下屬為主
網絡實名舉報者身份
商人26.9%
媒體人23.1%
同僚和下屬23.1%
普通網民11.5%
情婦占15.4%
據監測,網絡實名舉報者的身份主要包括商人、媒體人、同僚或下屬、情婦及普通網民五大類。其中商人的占比高達26.9%,其次為媒體人占23 .1%、同僚或下屬占比均為23 .1%;普通網民11.5%,情婦占15.4%。報告分析稱,官員貪腐多涉及官商利益的勾結和糾紛,當利益分配不均時,商人便可能反目,舉報官員;情婦的舉報一般源于情感破裂;而同僚或下屬由于掌握內情,舉報的成功率較高。如,2012年12月,在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接受調查消息傳出的當天,成都市金牛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申勇就在微博上舉報其買官賣官,為隨后的調查提供大量佐證。
性丑聞成為舉報官員的重要內容
在被舉報的官員中
22.7%
舉報內容涉及性丑聞
在被舉報的官員中,22 .7%的舉報內容涉及性丑聞,如嫖娼、包養情婦、重婚等;同時官員情婦也成為舉報者隊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類舉報常附有艷照、視頻等吸引眼球的內容,社會關注度較大,舉報成功率較高。類似成功案例具有示范效應,因此舉報人多選擇官員性丑聞作為舉報的切入點。“上海法官集體招嫖”事件的舉報人手握被舉報者的大量貪腐資料,但唯獨選擇招嫖這一內容進行曝光并獲得重大反響,可見性丑聞在實名舉報中的強大威力。
超七成被舉報對象為政府官員
其他
國企高管
7.7%
政府官員
76 .9%
從被實名舉報的主體來看,個人(包括政府官員與國企高管)占比高達84.6%,機關單位僅占15.4%。被舉報個人中,政府官員占被舉報對象的76.9%,7.7%為國企高管。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實名舉報已不僅局限于市縣等基層領導,已躍升至省部級。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成為因實名舉報而落馬的高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