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談中山處置醫鬧的經驗,關鍵是要敢擔當、敢負責。南都記者 葉志文 攝
政府部門、醫療機構解讀“中山治理醫鬧經驗”
出現醫鬧苗頭 及時出警主動防鬧
時至今日,中山已經實現24個月無“醫鬧”。全國各地醫療糾紛引發傷醫、殺醫事件頻見報端,在此背景下,中山如何做到杜絕“醫鬧”?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采訪團近日前往中山采訪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及普通醫生,解讀中山處置“醫鬧”的工作機制。
鬧后被動處置變“主動防鬧”
中山市人民醫院辦公室副主任周小雕至今記得,中山實施依法處置“醫鬧”工作機制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他說,2012年5月,幾名患者家屬試圖圍堵醫院門口,駐點醫院警務室民警立即上前勸阻,對家屬進行法制宣傳,勸其通過司法調解或者法院起訴等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對方情緒激動,并不聽民警勸阻。”周小雕說,駐點民警立即將情況上報派出所,5分鐘后,10多名民警趕到現場,將患者家屬強制帶離醫院,引導醫患雙方進行調解。這種處置流程就是目前中山處理“醫鬧”的典型模式。過去民警面對“醫鬧”,只是在一旁拍攝取證,不出面制止,“從過去一鬧就是一天,到現在幾分鐘恢復秩序,這就是變化。”
工作機制改變背后是思路的轉變。中山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譚培安說,處理“醫鬧”的思路從過去的“鬧后被動處置”,轉變成為“防鬧主動作為”。
梳理226頁匯編手冊為依據
帶來這種變化的分水嶺就是2012年4月中山召開創建“無醫鬧城市”動員大會,總結產生“醫鬧”的原因,其中就有“公安機關沒有及時制止患方實施的‘醫鬧’違法行為”。中山市明確思路,將涉及“醫鬧”問題的法律法規及國家、地方文件進行梳理,制定公安處理醫鬧的工作指引,明確什么是“醫鬧”事件、行為,也規范警方處置“醫鬧”的工作流程,形成一本厚達226頁的匯編手冊。讓警方在處置醫鬧問題,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據。“不是沒有法律,而是有法沒依,中山的各項措施,并沒有跳出現有法律、法規。”譚培安說。
中山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蕭鑑明說,根據工作指引,一旦醫院出現“醫鬧”情況,警方應在15分鐘內派出不少于10名警力到達現場進行先期處置,并迅速組織三倍于患方人員以上的警力,由分局領導帶隊到現場處置。
“一旦有出現‘醫鬧’的苗頭,我們就及時出警制止。”中山市人民醫院所在轄區派出所蓮豪所所長鄒錦光說。
不及時出警或牽涉更多警力
中山率先提出創建“無醫鬧城市”以來,中山模式就被全國、省市媒體關注。去年10月,廣東省創建“平安醫院”工作推進會在中山召開,中山經驗被廣為人知。
同時,網上關于中山模式熱議隨之而來,“主動出警”與“慎用警力”是否相悖?出動三倍于患方警力,是否牽涉太多警力?對此,譚培安回應:“對于一些群體性事件,要求慎用警力,我們理解是,對于不需要用警力的地方,如果用了,這是不對的。”警方要維護合法者的利益,中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醫鬧”現象與醫患糾紛不同,其本質是違法行為,警方應依法處置。發生醫療糾紛,通過合法途徑協商或起訴解決,警察不會將患方帶離,還會幫患方維權。
對于警力問題,蕭鑑明說,這種處置模式并不需要牽涉太多警力,一旦有“苗頭”,及時出警制止,若等著“鬧”起來,需要出動警力更多。建成“無醫鬧城市”后,醫療糾紛數量也在減少。
中山市人民醫院門口設立一座簡易警務室,盾牌、頭盔、防刺衣等整齊擺在櫥柜里。醫院掛號大廳墻邊,意見箱、投訴箱十分醒目。“暢通患者的投訴渠道,可以早發現問題,早些溝通。”中山市人民醫院院長袁勇說。
“醫鬧”事件是由醫療糾紛引起。“‘三醫’(醫德、醫風、醫技)提升是減少醫療糾紛的根本,糾紛減少了,醫鬧自然少了!”市衛計局局長雷繼敏說,中山市醫療機構開展“醫院管理年”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建立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加強診療規范和質控管理。
“創建平安醫院,提高醫療水平、服務質量、溝通能力,從源頭上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目前,約80%的醫療糾紛在醫院就可以解決。”袁勇說,患者對醫院的調解不滿意,院方將引導患者前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委)。
中山市司法局副局長鄧春林介紹,市司法局牽頭成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司法、衛生、公安、法院、信訪、保險協會等部門組成專家組,以及衛生、醫學會、大型公立醫院資深醫生組成的專家庫。對無法調處的醫療糾紛,引導患者依法維權,及時申請醫療事故鑒定、代理訴訟等法律援助。目前,全市醫調委共受理醫療糾紛調解97宗,成功調解86宗,成功率達88.6%。
對話
中山市委書記薛曉峰:
社會治理最重要是把握好“度”
“醫鬧”這一難解的頑疾,中山是怎么解決的?中山治理“醫鬧”之路,能為其他城市借鑒嗎?圍繞這些問題,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接受南方報業集團采訪團專訪,暢談中山處置“醫鬧”的經驗。
[談主動出警]“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瀆職
記者:曾有人憂疑“使用這么多警力打擊醫鬧值不值”,會不會與慎用警力相悖?
薛曉峰:慎用警力,并不是不用警力,更不是濫用警力。明知道可能有潛在犯罪,警察還不制止,這是失職。打擊“醫鬧”,壓力不能說沒有。既不能濫用警力,又不能不作為,重點是“度”的把握。我的體會是,關鍵是黨委、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要敢擔當、敢負責。出于公心解決問題,哪怕冒一點風險也是值得的;看到問題卻不去解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是瀆職、是犯罪。
[談投入警力]關鍵要動真格 敢于負責任
記者:有人認為中山在解決“醫鬧”問題上,有警力、財力的優勢,其他地方很難借鑒。
薛曉峰:有人說,中山比較富裕可以這樣做,我倒是認為,這不是一個地方窮富的問題。跟一些大城市比,中山算是窮的,實際上解決“醫鬧”并沒有花錢,都用在“平安醫院”創建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只要最終百姓受益,這些錢花得就值。
至于使用警力問題,以前一起嚴重“醫鬧”,警方出動100多名警力,辦案時間甚至要20多個工作日。由亂到治要有一個過程,最開始可能占用警力較多,但“醫鬧”慢慢少了,警力使用自然變少。綜合來看,對警力的占用實際是由復雜到簡單,由一時之多變長久之少了。事實也證明這點,現在警察出警次數越來越少了,今年沒因“醫鬧”出過警。我們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可以,關鍵是要動真格的,敢于負責任。
[談社會治理]要出于公心 以法律為底線
記者:中山通過全民打擊醫鬧、全民治安等行動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良性運轉,體現什么樣的社會治理思路?
薛曉峰:社會治理最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度”,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應是實事求是,出發點、落腳點應是執政為民,目的、方法和最后的結果要達到有機統一。目的絕不應是鬧名堂、搞噱頭、創造經驗或個人出風頭,不能摻雜個人的私心雜念,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出于公心。無論把“度”定位在什么地方,都要以法律為底線,這是把握“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