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宋林與華潤的30年交集)(來源:中國經營報)
過去幾天里,宋林的印記,在華潤集團官網上被大量刪除。但這位入職近30年、擔任要職近十年的前任董事長,顯然難以被輕易“割舍”——其所在時段位置、其本人行事之于華潤,正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一邊是大量并購帶來的高增長,另一邊也是許多問題被蓄積的過程。”原華潤集團駐京某中層這樣評價宋林時代的華潤。
現年51歲的宋林,出身普通家庭,22歲進入華潤實習,后在多部門歷練,2001年以來,晉升頗快,并最終在十年前獲任總經理,六年前成為董事長。
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在被多家媒體、多位媒體人曝光、舉報后,被中紀委調查落馬。
業務員宋林1963年,宋林在山東出生。據媒體報道,其父母在大學任教,童年時的宋林,曾在乳山農村的三叔家寄居上學,也曾經常在假期被送到那里,和村里的孩子一樣勞動。周圍人的記憶中,彼時的宋林似乎頗為內向、膽怯,但讀書成績優秀。
1980年,宋林從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4班畢業,之后考取同濟大學固體力學專業。據其中學校友的一篇回憶文章,宋林在中學時除學習成績不錯之外,似乎并未給人留下太多印象。至于大學,在那個剛剛恢復高考不久的年代,是一個所有人埋頭學習的所在。
據同濟大學相關資料和宋林本人回憶,宋林是在1986年畢業的,但畢業前一年,宋林便進入華潤實習,并最終留在華潤。
華潤集團,這家1938在香港成立、最初以“聯和行”為名的商行,實則是當時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及愛國人士在香港的諸多物資傳送點之一:大量來自海外愛國人士的物資和資金匯聚其處,再設法進入大陸,支持抗戰。1948年,該商行在合并其他幾家商行后,更名“華潤”。其現在的公司資料介紹稱“華”字取意中華,“潤”則意指潤澤萬物。
解放后,華潤依然留在香港,其“業務”延續了之前的特點。尤其在1952年后,華潤被指定為中國各進出口公司在香港的總代理,劃歸中央貿易部管理,即為國家進行相應的“貿易”,這也成為在之后的經濟封鎖之下,國內稀缺物資獲取、賺取外匯極為重要的渠道。
在宋林進入華潤實習之前的1980年,改革開放讓這家企業的“外貿總代理”地位迅速瓦解,其業務開始向自營貿易轉型。而1983年華潤總部大廈在香港落成時,華潤也正式開始了現代化企業管理,公司改組為華潤集團。
宋林最初所在的石油部門,實際上為上世紀70年代大陸向香港出口石油而成立。宋林曾回憶說,他成為正式職工后,便因為總部位于香港,常往來于香港和大陸之間。而有來自華潤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指出,宋林曾稱這一階段他的角色類似于基層業務員,且最初赴港實際上是因為公司的會議和培訓。
“后期他就正式駐港,但還是類似于業務員性質。”前述華潤原駐京人士稱,宋林在進入公司的前十年,雖然有職務上的變化,但其總體工作而言,是非常基層和業務化的,并未涉及到管理層面。
關于早期的工作,宋林在歷年公司內部培訓中都有提及,但鮮有詳述。他自己的說法則傾向于將其概述為一種難忘的磨練和學習,是他成長中比書本教育作用更大的一種經歷。
救急與轉型
來自華潤的資料顯示,宋林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華潤石化經理、高級經理,后又提升為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后期出任華潤集團公司董事、企發部總經理及華潤投資開發公司董事長。
“擔任石化經理,是他熬到了,不能按外邊人說遇到了貴人。”前述華潤人士稱,宋林對于石化業務非常熟悉,且論資排輩地看,彼時宋林在華潤下屬石化系的升遷,是完全與其能力及經歷相符合的。
進入90年代后期,華潤將整個發展方向對準大陸,在時任董事長陳新華帶領下,整個戰略布局出現大調整,相應的組織架構、人事變化較多。當然,這也被認為是宋林能夠得到晉升的重要契機。
更大的機遇,則出現在2001年。當年,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創業股價持續低迷,市場批評不斷。甚有輿論指向華潤總體戰略調整,認為其調整幅度和速度均有失衡。
當年11月,宋林被任命為華潤創業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作為寧高寧的助手謀劃華潤創業的新發展模式。此舉在后期的業內評論中,宋林被形容為參與救急,但宋本人則再三聲稱這是一次全新的歷練,也是高層對他的一次“恩遇”。
關于這次任命的說法,除救急之外,還有難以求證的傳言是,宋林在此時結交多位貴人。
此后華潤創業業績轉好,宋林也因此獲得顯眼“成績”。此后,他相繼出任華潤置地、華潤勵致、華潤電力主席、中國華潤總公司總經理。華潤系香港6家上市公司中,宋林曾執掌4家的帥印。
“后期這一系列職務變化,很容易讓人感覺是在鍛煉,為了一個更高層的任職進行的鍛煉,因為每個任職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且跨界比較大。”華潤人士稱,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華潤內部已經基本明晰宋林未來職位所在。
宋林在華潤不斷晉升的同時,“再造華潤”戰略,也以一種眼花繚亂的方式在大陸進行著——并購速度和所涉領域之多,迄今堪稱罕見。記者早年采訪三九并購中,一個有趣的細節是,當時由于三九與某國企存在債務糾紛,華潤為加快并購,竟迅速做出資產置換方式以解決阻礙,其舉動令當事另一方國企領導驚嘆不已,但也頗感憂慮,認為其擴張速度和方式太過迅猛,擔心在華潤并購之下后期資本、人事配置上出現隱患。
但這些擔心似乎并未出現,人們隨即看到的是,2004年,宋林被任命為集團總經理。對于這一變化,至今盛行的說法,依然是宋林遇貴人相助。有趣的是,記者曾遍閱華潤內部刊物,發現宋林在多數時候的“感恩”言論中,并未提及陳新華。
擴張與隱患
據稱,宋林在2008年擔任董事長之前,其整體管理多為延續前任,但在人事方面則較多改變。公開信息顯示,宋林將之前的內部“培訓營”升級為“華潤大學”,并以年齡段分班,以期在人事上各專業方向進行更好融合互動。但此舉也被認為過于泛化,批評者認為僅在高層、總部進行此類嘗試即可,但對于下設各個盈利板塊,此類嘗試非但作用不大,反給人以拉幫結派之嫌。
此外,宋林的側重點更多在金融,他在講話、撰文中多次強調的,便是認為集團總部應充分發揮投資撬動作用。另據報道,宋林似乎在走出華潤的場合中,也非常樂意與人細談金融相關事務,遠不像一般金融人士那樣謹慎言談。
查看關于宋林的新聞報道,亦不難發現其不僅大談金融,更就一些民生經濟、宏觀經濟問題多有論述,這似乎讓他和其他央企舵手形成了較大差別。當然,這很難與其早年的內向以及陳新華評其“老實”所能聯系起來。他自己則在內部培訓中也提到了這種變化,并認為這是一種比知識、技能層面更重要的升華,他還勉勵受訓員工應有與此時企業擴張相匹配的自我擴張。
但宋林更延續了前任的實業擴張之舉,過去十年中,宋林的成績仍主要以在大陸的實業并購為主。
以山西為例,公開信息顯示,宋林在2009年與當地主要官員會面后,簽訂向山西長期投資1500億元大單,其中又在之后與晉城簽訂450億元投資協議——當然,從披露信息來看,這是一種戰略協議,但比較華潤與其他地方而言,這樣的戰略協議依然罕見,更多時候,華潤是一個以抓準時機、有明確目標的獵手。
“很難說這個時候已經明確要張新民的礦,但總體要為華潤電力找上游資源的思路是有的,所以應該理解這種戰略協議,是對一個能源大省大方向的鎖定。”前述華潤人士稱,他曾就這一協議前后與山西及華潤總部高層人士多次談論,他所獲得的信息是,華潤在山西尋找優質礦產的同時,內部還主張并購方式上要有所調整——此前的許多并購中,后期對被并購公司的人事、財力配比調整,被認為有太多“宋林式”做法。
該人士還透露,他所知的金業并購案中,應該是張新民通過某領導找到了宋林,進而讓這次并購火速成行,并出現了罕見的大金額提前支付。
寄望與墜落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這么大的并購,相關監管在哪里?除非這件事本身就是被宋林或者說宋林背后的什么人主導,所以才會這么快。要么就是之前一貫的高效并購,已經形成了某種不再顧忌決策機制、監管機制、相關法規的慣性。”上述知情人稱,目前來看,前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因為宋林此次被調查時所提及的“違法”一說,顯然應與金業并購之舉直接相關。
宋林擔任董事長后,曾多次強調華潤的企業文化為“簡單、坦誠、陽光”,并將人事中的“對經理人要嚴,對職員要善”總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根基,甚至,他在論述領導力時,開始談論選擇繼任者的問題——這被當時的部分華潤人認為,宋林可能已經預知自己還要有更為重大的晉升。
“于華潤而言,他是董事長,但于國家而言,他就更要注意自己的經理人角色。”現任職華潤某下屬公司高層助理人士稱,媒體曝光、新聞人舉報以來,宋林與某些領導親近的傳聞愈多,有時候連公司內部人都認為,這樣的信息有時候可能是宋林自己炮制出來,用來穩定人心的,但同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宋林在2004年后,對權位的寄望表現得更為明顯,也更為大膽。
佐證這一說法的,除了前述已經被廣泛質疑“愛發宏論”外,最近又有香港媒體曝光其在任董事長時,經常豪宴權貴,奢侈之至,超乎想象。而此前媒體人實名舉報信息中,亦較為細致地指出宋林與其情婦交往情況,且稱該情婦在某國際金融機構內專門打理設計華潤和宋林個人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