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不棄微小 方成善政)
不敢批評人,就是不稱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19日 14 版)

湖北黃石市委書記 周先旺
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利器”在很多地方變成了“鈍器”,銹跡斑斑
今年“五一”前夕,有群眾對黃石市市委、市政府機關大院管理提出批評,說“進出登記很麻煩、辦事不方便”。我們立即接受并整改。大院開放后,前來辦事的人來去輕松,遛彎散步的群眾自得其樂,贏得了民心。
過去,我們機關干部身處大院、大樓之中,對森嚴的鐵門熟視無睹,甚至心安理得,卻不知這扇鐵門無形之中在干部與群眾之間豎起了一堵“隔心墻”。所謂“人之有過,苦不自知,唯旁人視之甚明”,正是干部群眾及時給予善意的批評,幫助我們及時改正了不足,貼近了群眾。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但不知何時起,這個“利器”在很多地方變成了“鈍器”,銹跡斑斑。其實,一個領導干部不敢批評人,那就是不稱職;一個領導班子成員之間不敢講實話,很難稱得上真誠。說到底,就是因為“怕”的思想在作怪,沒有把善意的批評當成“禮物”,認為批評是指責、是找茬,批評別人怕得罪人、怕別人“有想法”,被人批評怕痛、怕刺手,怕丟面子、掉底子。所以,要想把“鈍器”變回“利器”,必須克服“怕”的思想,本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的態度,心無雜念,拋開情面,直接淋漓,指丑揭短,多點“辣味”,真正達到出汗排毒、扶正祛邪的效果。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玫瑰,一樣芬芳。善意的批評是玫瑰,是同志之間最好的禮物,我們在接受“禮物”的同時,也要及時送出“禮物”,讓善意的批評在“禮尚往來”中蔚然成風,真正像過日子一樣過好黨內政治生活。通過經常性的相互善意的批評,使“四風”積弊吹糠見米、無處藏身,使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改一個,改一個少一個,始終保持肌體清清爽爽、健健康康。
(本報記者 顧兆農整理 馬國英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