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務工,村官無人當,田地缺人種,基礎設施無人建
村里的事兒,誰來管(聚焦轉型中的鄉村③)
本報記者 卞民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5日 11 版)
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是鄉村治理的最佳狀態。而這其中,有人管事無疑是基礎中的基礎。
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只有被稱為“386199部隊”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田地無人耕種、基礎設施無人建設,甚至連安全都無人保障。處于社會大變革中的廣袤農村,如何破解這種“無人管事”的困局?
在山區面積達2/3的山東省鄒城市,探索才剛剛開始。
內選外請,本土“能人”挑大梁
一條新修的柏油路,將田黃鎮棲駕峪村的新舊村址隔開。路北,一排排二層小樓整齊矗立;路南,舊村早已沒了蹤影,代之以大片農田和一排生產用房。
村支書兼村主任馬傳勝今年38歲,卻是個年輕的“老支書”。1998年,他被村民選為村主任,一年之后擔任支部書記。此前,棲駕峪村在十里八鄉“名氣”不小。因為村辦企業倒臺欠了130多萬元的債,村民意見很大,光查賬就查了好幾年。
“班子散了,村里的事沒人管,多的時候老百姓一個月能去北京上訪三趟。”那時候,馬傳勝在鎮計生辦干臨時工,家里還經營生豬屠宰,一年能掙十多萬元,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群眾對村兩委意見大,馬傳勝就先整頓“兩委”班子,組織全體黨員干部抓學習、提素質。班子有了戰斗力,馬傳勝又開始聚民心。比如狠剎吃喝風,凡是鎮工作人員來村,確需吃飯的一律按每人1.5元標準,并且實行“對口陪餐”。大家一看馬傳勝帶了頭,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馬傳勝還把村里52名黨員分成3組,每個支部成員負責17名黨員,每個黨員再負責13個農戶,編織出政策宣傳、矛盾排查、糾紛調解的網格。“真要把村里的事管好,不能光靠兩委成員,必須把黨員的積極性發揮出來。”
有了管事的人,棲駕峪人在平地種起了小香瓜,在山地里種上了蘋果和板栗,還搞起了招商引資。沒幾年工夫,村里就大變樣:新房越來越多,路燈越來越亮,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在田黃鎮,像棲駕峪這樣請“本土”能人挑大梁的為數不少。截至目前,全鎮51個村黨支部書記中,各行各業的能人有29名。這其中,有一直在家經商創業的,也有在外務工被請回來的。他們的加入,不僅提高了鄉村的治理水平,而且使田黃鎮村黨支部書記的年齡結構得到優化調整,45周歲以下的就有19人。
“以前村兩委班子結構嚴重老化,就算是想干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田黃鎮組織委員潘偉記得,有兩個50多歲的老村支書跟自己發感慨,“看了人家的舊村改造,心里也很羨慕,不是不想搞,是真干不動了,村里的事,還是得讓有心力的人來管”。
下派干部,補齊短板治癱軟
最讓縣鄉黨委頭疼的,莫過于那些人心特別渙散、運行幾乎癱瘓的村。內選選不出,外請請不回。香城鎮西韓村就是這樣。過去兩年,兩委班子一直配不齊,只剩會計和計生主任。
村子不大,統共78戶385人。要說發展,村民們幾乎說不上跟過去有啥不一樣。單看村委的辦公樓,院子里荒草叢生,破窗戶處處漏風。
“剛來的時候啥都沒有,這桌子都是我從別的單位弄過來的。”31歲的張明樂呵呵地開了腔,把村里的家底細數了一遍。他是鄒城市建設局的干部,一個多月前被派到村里當支書。“一周五天駐村,一干三年,總要做出個樣子來才能走。”
時間雖然不長,可變化已經看得見。村里的主干道,不再臟亂差,還建起了綠化帶。因為欠費好久不亮的路燈,現在重現光明。出村的道路硬化,目前正在招投標。新的村兩委辦公場所,也已有了圖紙……
計生主任付巖麗覺得,這下西韓村算是有了盼頭。“以前沒個能當家的人,老百姓有小事我們還能應付,涉及村里的大事就決斷不了。別的村都在發展,我們沒啥動靜,跟人家比就是退步。”
對這些薄弱渙散村,鄒城市今年下了決心,從各鎮街和市直部門選派了41名在編在崗的機關干部。他們的任務,首先是要確保村里有人管事,然后想方設法提升村級發展水平,同時還要為今后的發展選育“后來人”。城前鎮還采取直接向村里派黨支部、返聘離崗能人等方式,破解薄弱渙散村“無人管事”的難題。
從2012年4月起,鄒城市還在887個村居實施了以“第一書記”、民警聯村、民生代辦為主要內容的村級“三個全覆蓋”活動。1360名駐村干部、830名聯村民警、910名民生代辦員,幫助村里發展、解決村民問題、改善村莊環境。
“每個村選派的干部都不一樣,比如經濟薄弱的選派經濟干部,亂村選派政法干部,哪個方面比較弱就先把短板補起來,把管理村莊、服務村民的擔子挑起來。”鄒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侯祥斐認為,立足于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借助外力不失為解決薄弱渙散村問題的辦法,關鍵在于選好人并予以制度保障,讓他們能在村里呆得住、干成事。
提高鄉村干部待遇,解決離崗后顧之憂
“感覺很凄涼,晚上老頭老太太拿個馬扎,哪有燈就坐上幾個。問孩子哪去了,就說出去務工了,好不容易碰上個30來歲的,還是有點殘疾走不了。”在石墻鎮南劉村駐了幾次村,鄒城市委書記張勝明心里邊一點都不輕松。
以前,有些鄉村是有人在崗,但辦不了什么事。比如南劉村,老支書因為腦血栓已經偏癱,但崗位一直沒退。有些鄉村是有人在崗,但辦的多是壞事。上一輪換屆后,鄒城市依法依規,處理了好幾個為害鄉里的“村霸”。
“選人用人還是要體現黨管干部的原則,哪些人能干,哪些人不能干,上級黨委都要有個數,不能放任自流。”今年9月,是新一輪的村級兩委換屆。張勝明認為,在目前鄉村人才大量外流的情況下,要想實現鄉村“有人管事”,既要選好人、多加關懷,更要加強監督和管理。
侯祥斐覺得,鄉村“無人管事”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鄉村干部不好當。“當前農村正處于轉型發展期,長期以來形成的工作模式導致鄉村干部的責任很大,但待遇不高。我們這些年也在想辦法提高他們的待遇,尤其是離崗之后,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
從2009年起,鄒城市財政統籌村居黨組織書記崗位報酬,統一發放崗位補貼、辦理養老保險。同時,鄒城市還形成了村級黨組織最低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按照人均30元(以村民數為準)的標準,每年向887個村居投入2437萬元。2011年以來,市財政累計投入896萬元,連同鎮街配套、部門幫扶、村級自籌等各類資金,改造提升村級活動場所161個。
鄒城市所做的另一項工作,則是通過加速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改頭換面,吸引在外的青壯年勞動力回流。
城前鎮公路四通八達,學校、醫院檔次提升。有些長期在外的城前人,逢年過節回來直呼“認不出”。目前,鎮駐地吸引了周圍鄉鎮450余人購房、經商,本鎮約有3500余名群眾在駐地居住、就業。
城前鎮黨委書記屈耀武說,外出務工為的是讓自己的家人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好。“如果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人能有好的醫療條件,誰還愿意背井離鄉?鄉村里的事也不會沒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