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題:數字如鏡,照出多少警醒——聚焦央企審計揭出的那些“敗家”事兒
新華社記者白靖利、周暢
認真盤點近年來審計署的相關審計報告,集中梳理一些央企被曝光的那些“敗家”行為,無疑能折射出諸多深刻的警醒。
“優越生活”本該有?
盡管“高收入、高福利”的傳聞從未間斷,但審計報告揭露的諸多事實無疑還是讓不少公眾吃了一驚。
5年時間,投資近6億元,租地1640畝,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及配套設施——中冶集團所屬一家公司用事實展現了一種優越的生活。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家企業的一些下屬單位在一年多時間就套取8000多萬元,主要用于發放職工工資性津貼及獎金。
這樣的事情絕非孤例。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所屬5家單位,以會務費、物業費等名義在成本費用中列支3000多萬元,實際用于購買購物卡發放給職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所屬兩家單位,以獎金、集體福利等名義向職工或相關人員發放3000多萬元利潤;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所屬24家單位,通過應付福利費科目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3.96億元。
審計報告還透露,華潤集團制定的下屬企業公務用車標準超標。2012年,70家下屬企業就超標購買5座及以下汽車90輛,平均單價約52萬元,最高單價超過200萬元!
違規高爾夫球場、高額福利、超標公車,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加強外部的審計監督,更為重要的,央企要從內心深處真正認清自身的角色和責任。
“出手闊綽”幾時休?
大方,是做人的優點。可是,如果拿著國家的錢做人情,這個“大方”就應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根據審計報告,一些央企動輒給地方和企業提供優惠和捐贈,非常大方:華能集團及部分所屬企業在未上報國資委備案或同意的情況下,向地方政府慶祝活動、移民工程奶牛養殖項目等累計捐贈6000多萬元;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下屬的一家公司,違規向高耗能企業低價供電,使其獲得電費的優惠就超過3000萬元;中國煙草總公司所屬6家企業向有關政府部門和非公益單位捐贈2300萬元。
還有個別央企則隨意借錢給地方政府,以及低價轉讓國有資產。中國國電集團所屬國電燃料公司未經審批,擅自將2億多元借給地方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華能集團甘肅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未經評估就將兩年前收購的煤礦探礦權,按照收購時的原價轉讓給其與另一家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
地方有困難,可以幫忙,但未經允許就隨意使用國有資產,卻背離了社會的期望。
“不當虧損”知多少?
優越的地位,優厚的待遇,并不能與優秀的業績劃等號。審計顯示,不公開招標、管理不當、缺乏論證等因素,使不少央企屢屢出現虧損,國家資產頻頻遭受危險。
1999年至201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所屬吉化集團公司未經批準向其控股公司出借資金,2012年5月形成損失1.52億元;2006年11月至2013年7月,所屬9家單位部分工程建設和物資采購未按規定公開招標,涉及合同金額260.35億元。
2009年至2011年,中船集團所屬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共接受訂單39艘,由于缺乏充分論證,導致船舶建造計劃嚴重拖期。截至2012年底36艘船出現虧損金額共計10.18億元。
2010年,大唐國際在收購內蒙古寶利煤炭有限公司過程中,未認真審核中介機構提供的評估報告等資料,多支付1.3億元;大唐吉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長山熱電廠1號機組建成后才獲核準,且由于未配套建設發電送出工程造成資產閑置,增加財務費用約4.79億元。
再大的基業也經不起無序的折騰,再小的失誤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害。不負重托,認真履職,盡心盡力,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始終是社會的衷心期待。
“侵吞黑洞”如何堵?
那些審計報告中披露的資產侵吞和違規牟利行為,無疑令人扼腕。
——兩年時間,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所屬大唐國際燃料公司通過簽發無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套取信貸資金7.85億元。
——3年時間,中儲糧總公司5家分公司部分直屬庫違反國家規定,通過出售給關聯企業再回購的方式,將存儲在本庫的50多萬噸臨時儲備糧和最低收購價糧轉為中央儲備糧或用于對外銷售,從中獲利1702.58萬元。
集體行為的背后往往是藏不住的“個人因素”。審計署在審計中發現,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吳唯寧違規干預,幫助福建新大陸軟件工程有限公司中標通信采購相關業務,并接受對方為其支付購房款等,吉林省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分別判處吳唯寧及其妻王永紅有期徒刑11年、5年。
長期以來,央企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只有勵精圖治奮發創新,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職責;只有真正承擔起賦予“長子”的責任,才能贏得社會的信任。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作為“共和國長子”,央企在改革中更是責無旁貸。如何讓央企在這場改革中除弊布新,煥發出生機活力,煥發出更加積極的面貌,既是改革所趨、人心所向,也是改革發展的希望。
新聞加點料
審計曝央企頑疾:濫發福利 少報利潤 投資虧損
審計報告顯示,11家央企均存在違規發放職工福利問題。違規發放福利的主要手段包括,虛列支出或巧立勞防用品、健身費等名義為職工發獎金或購物卡。如航天科工集團下屬河南航天工業總公司利用虛假發票套取300萬元,其中141.1萬元用于給中層領導發放“重點工作完成考核獎”,中船工業套取421.54萬元用于購買消費卡、華潤集團虛列原材料費套取854萬元為職工發購物卡。
有的企業為職工超標繳公積金。煙草總公司被爆38家下屬企業超標繳住房公積金和在工資總額之外列支工資性支出達2.56億元,該公司表示目前已收回或清退違規費用。其所屬湖南中煙2008年為職工團購房項目墊付的資金被審計出尚有1.02億元未收回,煙草總公司回應目前已收回0.3億元,剩余款項還在催收中。
有的企業還私設“小金庫”,如大唐集團下屬公司虛列派遣勞務費套取211.4萬元設立“小金庫”用于向領導干部發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