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前7個月的31個星期三里,除去元旦、春節兩次休息、8次出席活動或考察出訪、一次未見公開報道,李克強都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新華社 圖
綜合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一周哪天最忙?李克強的回答很可能是——星期三。在今年前7個月的31個星期三里,除去元旦、春節兩次休息、8次出席活動或考察出訪、一次未見公開報道,李克強都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星期三,成為觀察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下的窗口。
新華社記者梳理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強音”和高頻詞。據統計,今年已召開2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20次在星期三)。在2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稿中,“調控”出現10次,“簡政放權”出現18次,“監管”出現34次,“保障”、“就業”、“創業”分別提及49次、45次、33次。
地方可能借“微刺激”上馬大規模投資計劃
【聲音】“要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當頭炮’”,“使簡政放權成為持續的改革行動”,“繼續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實現放管結合、使兩者相輔相成”,“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紅利”,“把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計劃鉚死、砸實,進一步提高‘含金量’”。
【數說】“簡政放權”在2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稿中只出現了18次,但貫穿始終,在科研、為企業減負、物流、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改革中都有提及。“監管”出現34次,國務院還派出8個督查組,對16個省(區、市)、27個部門和單位進行了督查。
【解讀】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去年416項,今年計劃200項以上。但今年強調兩點,一是放管結合,不是簡單的放權,而是如何管好,在減少事前審批的同時,在制度上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督。二是對簡政放權的落實加強督查、評估。
【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在通過簡政放權加大民間投資這方面會更加發力。另外,有的地方政府簡政放權還沒看出清晰路線圖,需推動。尤其是地方可能借“微刺激”上馬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又會有更多政府配置資源的問題,這個矛盾需要解決。
央行:定向降準可能影響數據的真實性
【聲音】“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加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有關政策落實”,“實施定向調控、注重標本兼治,推動經濟優化升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
【數說】“調控”出現10次,但發力更加精準,推進鐵路、城市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設。“企業”以112次提及量高居國務院常務會議高頻詞前列,會議提到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推動節能環保、信息消費、養老、健康、文化創意和設計等產業發展。
【解讀】王小廣:定向調控主要是針對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穩增長,又不大水漫灌,要解決薄弱環節,是比較新的嘗試,避免從貨幣總量上一刀切。
張卓元:優化四大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注重長遠,是治本之策,這是新常態的一大特點,也是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根本推動力。
【展望】王小廣:“滴灌”式調控,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不會有大的波動,目的是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不出問題。調控會根據具體情況變動,例如,如果工業或消費出了問題,就會有相應的定向調控。
張卓元:一些服務業的壟斷沒有完全打破,需推進。
【背景】7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當天,李克強特意為“定向調控”正名:“有人認為,定向調控就是‘降準’,這是一種誤解。定向調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噴灌’,是定向發力,抓住關鍵環節、重點領域、薄弱地帶來進行調控。”他列舉了定向調控的三大措施:簡政放權、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支持實體經濟。
8月2日,人民日報以《定向降準不宜長期實施》為題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8月1日發布的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定向降準主要發揮信號和結構引導作用,若長期實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的真實性可能出現問題,市場決定資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準備金工具的統一性也會受到影響。“中長期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增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信貸資源投向的優化,根本上還是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結構性失業問題仍然突出
【聲音】“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加快棚戶區改造、新型城鎮化等建設”,“抓緊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相關政策”。
【數說】民生話題幾乎貫穿上半年所有國務院常務會議。“保障”、“就業”、“創業”分別提及49次、45次、33次。“城鄉”、“統一”出現9次、11次,且多為同時提及。“職業教育”、“高校畢業生”均出現14次,成為受到關注的群體。
【解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經濟增速換擋,更關注數字背后的民生、增長背后的就業。對戶籍、養老、就業、醫保投入和重視更加強化,既是兜住保障的底線,也提供未來發展的動力。
【展望】張卓元: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污染嚴重,霧霾治理應更重要。改善教育體制,培養創新精神,也是緊迫的民生議題。
王小廣:如何統一全國的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制度,是重要看點。結構性失業問題仍然突出,這方面肯定會加大力度。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取消非農與農業戶口的區別只是第一步,上億農民工進城市民化,關鍵是公共服務能否實現公平均等。(財經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