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家企業工業總產值5.8億 上報稱44億
記者調查湖南基層統計造假:數據虛漲近百倍,造假觸目驚心
據新華社電 5.8億元的產值上報為44億元,1.1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上報為7.8億元;停產的、未投產的、被兼并的,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一些部門分解任務,偽造資料,“指導”企業上報虛假數據……
這是湖南在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中抽查發現的統計造假行為。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政績觀扭曲,統計造假“前赴后繼”,屢禁不絕,搞壞了黨風政風,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有的企業登記地址找不著 有的已停產
統計數據具有法定效力,必須力求準確。可是,在一些地方,統計卻變成了“數字游戲”,有什么需要就報什么數字,想怎么報就怎么報,有的實際數據還不足虛報數據的一個零頭。
衡山縣是湖南一個只有40多萬人口的小縣,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家統計局統計執法檢查室在去年上半年查實,湖南衡山縣在統計和“三經普”中,虛報數據的問題非常突出。抽查的39家聯網直報工業企業,2013年工業總產值上報數合計44億元,而檢查數合計只有5.8億元,差錯額高達38.2億元。
另外,抽查的51家“非聯網直報單位”,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報數合計7.8億元,檢查數合計1.1億元,差錯額6.7億元。
無獨有偶,國家統計局統計執法檢查室的核查中,還發現長沙市某區在統計和“三經普”中也存在嚴重的虛報數據行為。比如,核查的9家聯網直報企業普查數據,有5家存在虛報,其2013年商品銷售額(營業額)上報數合計2.7564億元,而檢查數合計僅為337萬元,虛報數是實際數的80多倍。
核查的天心區城南路街道20家非聯網直報企業普查數據,有10家存在虛報,其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上報數合計3290萬元,檢查數合計僅為335萬元。
為了多報,一些地方甚至“借尸還魂”,弄虛作假。衡山縣核查的40家聯網直報工業企業中,有6家在2013年前已經停產、或未投產、或被收購的企業仍然在報數。核查的51家非聯網直報單位中,在普查登記地址找不到的有13家,2013年以前已停產的有13家,重復上報的有1家。
核查的天心區城南路街道187家非聯網直報單位中,有87家普查登記地址無法找到;核查的天心區城南路街道666戶個體戶中,有294戶實際不存在。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微博]前后歷時兩年多,從去年1月1日起進入登記和數據采集階段,涉及超過7000萬調查對象。根據統計法等相關法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統計數據上報。記者獲悉,這些造假行為被發現后,經全新核查這些數據已在全國經濟普查中予以修正。
縣委書記逼企業造假 2億產值報8億
這些地方之所以出現離奇夸張的虛假統計,背后都有違規干預的“推手”——根據查實,聯網直報統計開始后,衡山縣經信局和縣統計局相關工作人員通過QQ群向全縣聯網直報工業企業發送預計數據,指導企業按照發送的預計數填報信息,18家企業按預計數上報信息,多家企業由縣經信局和縣統計局相關工作人員固定代報或臨時代報。
此外,衡山縣統計局分單位制定“三經普”經濟指標預計表和個體戶目標數,并向各鄉鎮分解任務目標,誤導基層和企業虛報普查數據。更有甚者,衡山縣統計局還偽造普查資料,對實際不存在的非聯網直報企業編造“三經普”告知書200份,將資料錄入PDA(電子終端設備)上傳。
長沙天心區城南路街道有關工作人員下載制作企業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個體戶營業執照等制作軟件,分發給各社區制作相關證照、印章、普查告知書。這些被偽造有關證照的企業有的是真實存在的,有的是無法找到的“空掛”單位。
中南大學統計學系教授朱灝說,第三次經濟普查中出的問題絕不僅僅只在湖南這兩個地方存在。
“一些地方的統計數據不可信。”沿海一位民營企業家向記者講述說,他在某縣投資建了一個廠,這個縣的縣委書記逼著他們虛報產值,本來是2億元的產值,非要報8億元,后來稅務、經信等部門還來查收費偷稅、節能減排任務是否完成,虛報了幾次后企業實在受不了。后來這位縣委書記調走了,縣長當了縣委書記后又要求他們以3倍的產值來虛報,還說“現在是關鍵時刻,請幫幫忙!”
“各地單純追求對GDP的考核是造成統計水分甚至造假的重要原因。”湖南省統計部門一位處長分析說。一位縣領導談到,別的縣虛報,自己縣如果實報,數字就會很難看,上級會責怪,干部群眾會議論,還要失去評優、評先資格。
一些干部談到,這種“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不正之風,助長了統計造假的肆意蔓延。
“統計造假是一種嚴重腐敗!”湖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學杰認為。接受采訪的一些專家認為,這些明目張膽的統計造假行為,助長了歪風邪氣,搞壞了黨風政風。必須下大力氣依法懲治,形成震懾,扭轉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