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平
1959年,那是一個頭腦發熱的年代,各項指標層層加碼,突突地向上冒。當年擬定的鋼產量指標是2700萬噸。當時有一位中央領導嚴肅地指出這不切實際。后來調低至1650萬噸,這位領導還是覺得實現不了,強烈建議降至1300萬噸。這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他堅持己見不動搖。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毛澤東不禁向他伸出了大拇指:“真理在這一個人手里!
這位中央領導就是陳云。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同志學習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因為“對實事求是,陳云同志踐行了一生”。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講究實事求是;赝h走過的路,不管是在成績面前總結經驗一二三,堅持實事求是處于核心位置。在失誤面前總結教訓ABC,暫時放棄或者片面理解實事求是應該是關鍵一環。對于當下正在推進、鋪開的宏偉事業而言,實事求是精神太寶貴了、太重要了,有必要不斷地、全面地、深入地倡導和踐行。
在講話中,習總書記引用了陳云的這句名言:“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卑俜直鹊姆峙渲皇且粋形象說法,著重強調的是到一線探真經、摸實情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域、城鄉存在既定差異,在基本國情的總體構架下,各個地方、每個區域,大區域下的小區域,都有自身的特殊情況,都有難以簡單劃入到“這一類”的“這一個”存在。再說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新階段,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增長進入“換檔期”?傊,面對的現實龐雜、繁復。如果僅僅憑一個初步印象,跟著感覺走地作決策,草率地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找靈感,再輕車熟路,大筆一揮,搞“一刀切”,恐怕逃脫不了“盲人摸象”的“魔咒”,難以掌握事實的全貌、窮究事物的本質。這樣出臺的政策表面看來再漂亮、再動人,內在卻是氣弱、氣短,一旦遇見實踐,不是失效,就是失靈,最終的命運就是失敗。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十五個字,與陳云緊緊聯系在一起。他愛好曲藝藝術,曾經贈給曲藝界七字箴言:“出人、出書、走正路!泵恳粭l都是實打實的,看得見摸得著,落地有聲。陳云同志為人為事的風格是一筆厚重的財富?倳浢鞔_指出:“實踐反復證明,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成敗的關鍵。”他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把實事求是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經常、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努力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觀規律認識得更透一些,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打下扎實的工作基礎。
所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有必要一直握緊“實事求是”這個法寶,把“實”字擦得更亮一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舍得放下身段,沉到火熱的現實一線,到實踐深處浸泡,身心始終“在路上”,去感知老百姓心頭上的酸甜苦辣,去捕捉大地上的春華秋實,翻揀實際的角角落落,從中梳理出脈絡,做到心中有一本明白賬。經過這樣一番努力與鍛造,制定的政策才有可能是科學的、合理的,也才是有力度、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