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9月1日電(記者姚友明)一個APP就能一站式接入各種智能家居產品,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手機,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科學種植養殖的指導……在1日開幕的第十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上,“互聯網+”科技體驗館引人關注。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腹地,人們與“互聯網+”這一概念早有親密“接觸”。早在2013年初,吉林省通榆縣在淘寶網上“試水”——售賣向日葵花盤,把一度標價3元都賣不出去的花盤,以38元的價格在一天內賣出了3000多個。
從那時起,各大電商平臺競相在吉林這個傳統農業大省“跑馬圈地”,涉農電商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在黑土地上遍地開花。原本只能在相對閉塞區域銷售的優質農產品,很快被推向全國大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這一平臺拓展其業務,農民收入也迅速提高。
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表示,涉農電商是阿里集團未來發展的三大方向之一,“互聯網+”正打破農產品不適宜在網上銷售的傳統觀點,“我們斷定涉農電商未來會是一片藍海”。
不僅只是農民受益,在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一場由政府發起的免費跨境電商培訓,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感知到“互聯網+”帶給生活的變化。
“85后”的于洋,是艾特賽文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之前他對電商的理解,就是簡單地把商品拍好圖片上傳到網頁或微信朋友圈中供人購買。經過幾節培訓課,他掌握了“SEO關鍵字搜索排名優化”“貨品定點上架”等系列電商“實戰技巧”,“由被動‘觸網’到‘有的放矢’,我覺得電商之路會越走越寬。”于洋說。
所謂“SEO關鍵字搜索排名優化”,是指通過改變標題詞序、實現關鍵字合理分割,從而增大所售商品在搜索引擎中被搜出概率的方法。
根據不同性別、職業消費者各自偏愛的消費時段,于洋還學會了在相應時間上架商品,這讓他的產品在目標人群黃金消費時段到來時,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更靠前。
喜開網——中韓貿易在線平臺負責人尹勇勛說,像于洋這樣的創業者,要想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跨境銷售產品,既要接著學習出口退稅的知識,還需要保障自己的產品符合國際標準。
東北亞跨境電子商務總部基地負責人徐文久說,未來吉林省會進一步利用好延邊州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戰略和優惠政策。
在東北,“互聯網+”正全面“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吉林省人民醫院不久前推出中國首家省級移動互聯網醫院,只要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智能導診、預約掛號、診間付費、檢驗檢查結果查看、住院押金預繳、清單查詢、結算辦理、就醫滿意度反饋等全流程服務。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來自臺灣的大四學生洪靖杰,在吉林大學首屆“北國風情”暑期研習營里,收到來自吉林大學“小伙伴”的合作邀請。他們希望共同開發一款名為“Do now”的手機軟件創意產品,讓人們能發現身邊的音樂會、攝影展、讀書會等活動,同時幫助活動組織者找到目標觀眾。
吉林省坐擁百余家市級以上科研單位,數十所高等院校。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吉林省“科技成果轉化程度低、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現狀將會改變。
國家工信部信軟司兩化融合推進處處長王建偉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應用將加速向生產領域延伸,“國際背景下,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老工業基地擁有相對齊全的工業門類,這有助于東北在‘互聯網+’時代把握好新一輪振興發展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