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時節的麥積區農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里,菜農們正忙碌著采摘蔬菜;寬闊的公路上,一輛輛滿載農產品的車輛駛向四方;熱火朝天的廠房里,一家家農產品龍頭企業產銷兩旺……這是該區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新氣象。近年來,麥積區始終把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扶貧開發的抓手,實施產業帶動戰略,結合實際、精準發力,精心培育果品、蔬菜、畜牧和勞務等產業,有效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林果種植:農民增收的“搖錢樹”
該區按照“做大蘋果、做強葡萄、做優百果”的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區域資源優勢,全力做大做強優勢果品產業,建成了城郊南山花牛蘋果生產基地、中山流域鮮食葡萄基地、元龍三岔花椒生產基地、新陽優質杏生產基地和甘泉大櫻桃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多元化果樹種植新格局,并成功打造出“花牛蘋果”、“下曲葡萄”、“新陽紅躍杏”、“伯陽桃”、“元龍花椒”、“甘泉大櫻桃”、“立遠板栗”等獨具特色名優果品。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區果樹種植面積已達65.2萬畝,掛果30萬畝,產量39.6萬噸,實現果品產值12.4億元,果品收入占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36%,“花牛蘋果”、“下曲葡萄”、“伯陽桃”、“元龍花椒”等7種果品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果品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

設施蔬菜:推促脫貧的“聚寶盆”
該區按照“大抓大路菜,狠抓設施菜,強力推廣復種菜”的工作思路,整合項目資金,加快土地流轉,強化科技支撐,健全營銷體系,逐步構建成了以新陽、中灘、石佛、渭南、甘泉、琥珀等鄉鎮為核心的萬畝蔬菜示范基地和連片設施蔬菜示范區,全區蔬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基本實現了集中連片、規模發展。至去年底,該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5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3.25萬畝,地膜5.52萬畝,露地4.79萬畝;今春以來,共完成早春蔬菜種植面積6.47萬多畝,其中設施蔬菜1.85萬畝,地膜2.61萬畝,露地2.01萬畝,蔬菜產業儼然已成為助推農民脫貧的“聚寶盆”。

畜禽養殖:引領致富的“加速器”
該區按照“提質增效抓豬雞、提速增量抓牛羊”的要求,大力發展良種繁育、畜禽養殖、屠宰加工、倉儲物流、品牌培育、飼料加工等一體的全產業鏈,建成了以天水嘉信等為龍頭的奶業產業化體系,以天水九龍山禽業為龍頭的蛋雞產業化體系,以天水維亞等為龍頭的生豬產業化體系,以利橋吳河等養殖小區為龍頭的肉牛產業化體系,全區城郊發展奶畜產業、三新陽地區發展生豬及家禽產業、東中路林區發展肉牛產業畜牧業產業化合理布局初步形成。至去年底,該區畜禽飼養總量達354.87萬頭(只),增加值達9.49億元,較上年增長12.6%;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1221元,增長13.6%,占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23.9%,畜牧業成為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勞務經濟:農民穩收的“保險柜”
該區立足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的實際,強化技能培訓,拓寬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品牌,提升組織輸轉,鼓勵回鄉創業,千方百計推動勞務輸轉由體能粗放型向技能質量型、短期臨時型向長期穩定型、自謀分散型向組織規模型轉變,勞務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據統計,2014年全區共輸轉農村勞動力11.0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5.68億元;今年前三月共有組織輸轉5.54萬人,創勞務收入4.04億元,同比增長15.43%,勞務產業成了該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