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 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諾貝爾大會(Nobel Assembly)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Youyou Tu),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開創性療法和治療蛔蟲感染的新療法。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屠呦呦獲獎的關鍵
屠呦呦的工作始于1969年,當時39歲的她作為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組組長加入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起扛起一項旨在防治瘧疾的秘密軍事科研任務(“523”項目)。
公開信息顯示,屠呦呦與同事們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顯的抗瘧效果,對鼠瘧原蟲曾有過60%~80%的抑制率。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在眾多的古代文獻中,發現了《肘后備急方 治寒熱諸瘧方》,她從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她想:為何古人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
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
在接受此前采訪時,屠呦呦自述說:“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后才出現的。”
正是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獲獎者成果及介紹
幾千年來,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一直困擾著人類。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全球健康問題。寄生蟲病尤其影響著最貧窮的人群。它也阻礙了人類健康和福祉的改善。
瘧疾早以為人所知。它是一種由單細胞寄生蟲引起的蚊媒疾病。它可以侵入紅細胞,引起發燒,甚至嚴重的會損壞大腦,甚至致死。世界上超過 34 億的的人有感染瘧疾的風險。
坎貝爾 William C. Campbell
1930年生于愛爾蘭Ramelton。1952年獲得都柏林大學31學院的學士學位。1957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學位。1957年-1990年,他在默克醫療研究所工作。坎貝爾目前是德魯大學的榮譽研究員。
大村智 Satoshi ōmura
日本籍,1935年生于日本山梨縣。1968年獲得東京大學藥物學博士。1970年獲東京理科大學的化學博士。1965年到1971年間他曾是日本北里研究所的研究員。1975年到2007年,北里大學的教授。2007年起,為北里大學的榮譽教授。
屠呦呦 Youyou Tu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讀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生藥學專業,其后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工作。有評論提及她時,認為她屬于“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頭頂上更無中國兩院院士桂冠,在中國科技界默默無聞的"三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