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國慶黃金周期間,一則“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獲賠10萬日元”的傳聞引發熱議。在國內媒體報道稱網絡傳聞屬實后,一時間輿論洶涌,群情激憤,一些人表示老人“丟臉丟到國外”。然而時日不多,劇情迅速反轉,導游證實老人確被撞傷,京都方面也承認通告失實。
本臺記者昨天也采訪了日方組織負責人,關于此次事件,他們是這樣解釋的……
問:對于先是發布通告警示,隨后又辟謠,為何日方自行矛盾?
日本京都祗園町南側地區協議會 工作人員:
1、撰寫并發布通告的人名叫村上茂,的確是協議會的人,但是整個過程,村上既沒有去核實事實,也沒有征求協議會的同意。
2、在得知這份通告在中國引起了這么大的爭議后,協議會的工作人員在確定不實之后,緊急發表了辟謠文。
3、此前也有媒體致電咨詢此事,但由于當時對此事并不十分了解,導致回答不到位,產生了誤會,讓媒體得出所謂的“協議會已經承認'碰瓷'屬實”的結論。
關于老人:
據被撞老人的女兒描述,事件發生后,老人在京都就醫,醫生表示80%的幾率沒有骨折,但是軟組織有挫傷,醫院給老人打了石膏。隨后老人回國繼續治療,治療中發現老人股骨頸骨裂。由于病情較為復雜,醫生表示需要入院治療,而老人治病的費用也已經超過此前賠付的10萬日元。
按理說,“國人碰瓷”的梗,近兩年見得多了。老套的劇情,陳舊的包裝,此番場景換至國外,許多人卻再次跌落陷阱。我們不禁要問,吃一塹為啥沒長一智呢?
都是“偏見”惹的禍
回顧本次事件的前前后后,從網絡熱議到媒體記者火上澆油,從導游站出來說話到事實大白于天下,情緒的反轉中我們可以看見滿眼的“偏見”。
首先,事件反映出某些境外人士和媒體長期存在的對華偏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久了,巴不得抓住機會“黑”中國一道。
其次,近年來針對老年群體的“污名化”傾向日盛,一些人漸漸形成了對老年群體的成見。若讓他們用“老人”二字組詞,第一反應就是“碰瓷”,第二反應就是“訛人”。在網絡上,“老人扶不起”、“老人變壞”等說法流傳甚廣。
與之對應,則是某些同胞對社會發展的偏見。社會不斷進步的事實常常被忽略不計,社會上的好人好事似乎也引不起興趣,然而他們對“道德滑坡”等說法深信不疑,一遇到類似新聞就搶先發言,先入為主,對號入座。與此同時,“偏見”的反面則是對國外的一切都膜拜不已。此次事件中,發布通告的日本機構只是一家居委會而已,只因在日本政府造冊登記,就被冠以“公信機構”的稱謂,惹人恥笑。
以上種種,諸多“偏見”扭作一團,讓“國人碰瓷”的新聞在黃金周期間不脛而走。
“國人碰瓷”的坑,還要摔幾回?
眾所周知,“國人碰瓷”的坑,這些年挖了不少。去年,“外國小伙扶摔到女子被訛”曾經引發輿論狂潮,結果證實外國小伙開無照車輛撞人在先,撒謊在后。被撞倒女子也坐了一回從“萬人唾棄”到“輿論同情”的過山車。前一段時間“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事件”,媒體報道之后網友觀點一邊倒,然而最終調查的事實卻是女大學生撒謊,躺在醫院的老人終獲清白。
依道理而言,吃一塹理應長一智。碰瓷的坑,有些人為何要反復摔呢?除了上文所述的種種成見之外,某些人頗具道德優越感,一見到類似事件就搶先發言,還未弄清楚事實真相就站在道德高地予以批判,生怕發言晚了就淹沒在輿論的海洋中。唯有聲高色厲才能顯出自己的水平和高度。
與此同時,媒體競爭生態白熱化,某些從業人員漸漸拋棄了“真實性”原則,忘卻了職業規范和行為準則,對新聞不予細致核實就急匆匆發稿,抓緊時間表態。蘿卜快了不洗泥,到頭來讓公信力受損。
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客觀的媒體和理智的公眾。而“社會理性”的培養,需要我們從每一次類似事件中汲取養分。“國人碰瓷”的坑,已經讓我們跌落多次,是時候讓理智和冷靜回歸了。下一次看到“碰瓷”的新聞,您會作何選擇呢?
文丨央視評論特約撰稿王健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制/楊繼紅
主編/唐怡
編輯/王爍 吳璇 龐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