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新發言人耿爽亮相
系資深外交官,曾擔任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寫信給《今日美國》批駁其錯誤言論

9月26日,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陸慷(右)介紹新任發言人耿爽(左)。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9月26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兼發言人耿爽正式亮相。耿爽是繼新聞司司長陸慷之后,成為外交部第30任發言人。
首場記者會回答12個問題
“這是外交部新任發言人耿爽。”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陸慷首先向與會中外記者介紹新任發言人。隨后,耿爽發表簡短致辭,“愿與各位記者朋友共同努力,幫助國內外社會各界更加及時、準確、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立場,增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理解與相互信任。”
當天的記者會上,耿爽共回答了12個問題,涉及中國同加拿大簽署《中加關于分享和返還被追繳資產的協定》、《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20周年、朝鮮核問題、敘利亞局勢等,順利完成了作為外交部發言人的首次亮相。
連續幾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耿爽現年43歲,出生于北京,碩士研究生畢業,是位履歷豐富的資深外交官。記者梳理發現,在擔任發言人前,耿爽任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也曾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并擔任過中國駐美國使館新聞參贊兼使館發言人,積累了豐富的多邊外交和媒體工作經驗。
《中國青年報》2005年的一篇文章在介紹中國年輕外交官時,提到了時任國際司副處長的耿爽,稱其連續幾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經常出差的地方是紐約、維也納、日內瓦等國際組織常駐的地方。
這篇文章還對國際司進行介紹,國際司主管中國的多邊外交,諸如聯合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被認為是外交部“在國際上吵架最厲害的一個司”。
在擔任中國駐美國使館發言人期間,耿爽并不回避尖銳問題。記者發現,他曾就孔子學院在美遭抵制、黑客網絡攻擊等問題作出犀利回應,還曾就香港問題給《今日美國》寫信,批駁其錯誤言論。《今日美國》紙質版和網絡版同時刊登了上述信函。
根據慣例,外交部設有三位發言人,發言人由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和兩位副司長兼任。今年7月,在擔任外交部發言人六年后,新聞司副司長兼發言人洪磊調任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
目前,外交部另外兩位發言人分別是新聞司司長陸慷和副司長華春瑩。
■ 背景
外交部記者會 從每周一次到每工作日一次
1982年3月26日,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錢其琛第一次作為發言人答記者問;1983年3月1日,齊懷遠作為第一位正式發言人出現在中外媒體面前;到昨日,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兼發言人耿爽正式亮相。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設立之初,每周舉行一次記者會,只主動發布消息,不回答問題,現場翻譯用交傳,后來改為每月第一周發布會上現場答問。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記者會增加為每周兩次,接受提問,翻譯方式改用同傳。此后,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的限制,直到沒人提問發布會才結束。
2011年9月,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改為每個工作日一次。中國外交部同美國國務院一樣,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家每個工作日都舉行例行記者會的外交部門。
歷任外交部發言人中,男性有24位,其中秦剛在2005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5年兩個時期內擔任外交部發言人。女性有5位,被稱為“五朵金花”,她們分別是李金華、范慧娟、章啟月、姜瑜和華春瑩。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新聞發言人卸任后,大多有兩種去向,一是升任外交部等部門高級官員,例如錢其琛曾任外交部部長,后任國務院副總理;李肇星2003-2007年任外交部部長;齊懷遠、陳建、沈國放、崔天凱和孔泉曾任外交部副部長或部長助理。二是成為駐外大使,如公眾熟知的發言人吳健民卸任后成為中國駐荷蘭大使、孫玉璽成為中國駐阿富汗大使、章啟月成為中國駐比利時大使、劉建超成為中國駐菲律賓大使。
在外交系統以外,其他各領域也有發言人的身影。例如馬毓真和段津曾任國新辦副主任,沈國放曾任《世界知識》出版社總編輯。(宗和)
新京報記者 顏穎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