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河北省巨鹿縣柳林村的農民在收獲小麥。近期,河北省小麥由南至北陸續成熟,農民開始適時收割小麥。據了解,2017年河北省小麥收獲面積預計達3400多萬畝。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新華社濟南6月3日電(記者 邵琨、葉婧)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北方小麥陸續進入收獲期,產區麥香四溢,遍地金黃。記者在一些主產區看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業機械來往穿梭和村民忙碌的身影。
。橙丈衔纾綎|省小麥收獲開機儀式在山東省嘉祥縣舉行,標志著山東5700多萬畝小麥開鐮收獲。今年山東小麥收割預計6月8日—6月12日進入高峰,6月18日左右結束。今年“三夏”,山東省計劃上陣小麥聯合收割機14.5萬臺、玉米播種機28萬臺。
如今的麥收已不同以往,不少“高大上”的設備讓麥收全程機械化,讓農業更智慧。
記者在嘉祥縣開鐮現場看到,十幾臺聯合收割機整裝待發。其中一臺“谷神”收割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它每小時可以作業16畝。相比傳統的人工收割一人一畝地需要作業10小時來說,效率大大提高。
傳統的耕作方式采用旋耕,在耕層15厘米-25厘米之間形成了一層堅硬的犁底層,影響作物根系伸展。如今,農民用上了機械化深松機,在不翻土、不打亂原有土層結構的情況下,就可以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耕層深度。
山東省濟寧市農機局農機管理科科長竇同秀說,今年的深松作業還用上了信息化檢測手段。從過去的人工用尺子隨機抽查,變為電腦全程監控,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通過對比試驗,深松過的地塊,抗旱、蓄水能力增強,小麥、玉米每畝平均增產26.1公斤、41.2公斤。
不僅收割、耕作有科技含量,秸稈打捆也比過去省時省力。在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后商村的麥田里,記者看到撿拾打捆機將田間鋪放的條形麥秸自動撿拾起來,通過輸送喂入、壓捆成型、打結包扎等工序,形成了規則的長方體草捆。
在河南,麥田里也很難看到手持鐮刀彎腰收割的農民,取而代之是一臺臺田間轟鳴的聯合收割機。目前,河南小麥機收率已達98.8%,日投入聯合收割機12.5萬臺。全省麥收已過半,部分地市麥收已接近尾聲。在周口市西華縣黃泛區農場,當地農戶已經忙著曬麥。
為保障夏收質量和效率,各地涉農部門加強了服務培訓力度。河北省涉農部門組成技術服務隊進村入戶、包片駐點,加強監控和技術服務。山東省農機部門為農機手提供了16萬余人次的培訓,還與公安、交通、經信等部門協作,為2萬多臺參加跨區作業的農機和技術服務車發放了免費通行證,協調石油供應企業啟動農機優惠加油卡行動,油價在掛牌價基礎上優惠2%-3%。
據農情調度會商,河南、陜西、河北等北方地區小麥長勢均好于往年,豐收幾成定局。
氣象專家提醒,正值麥收之際,北方一些省份將會有降水過程,并伴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容易造成小麥大面積倒伏,影響機收質量和進度。建議小麥已成熟地區的農民,抓住雨前有利時機搶收搶曬,確保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