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陳俊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9日-12月21日在京召開。會議要求“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進入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國內外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做好“六穩”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今年7月、10月、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均強調做好“六穩”工作,向各界明確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工作著力點。
那么,穩中求進工作將在明年如何鋪展開來?看看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縝密部署。

12月11日,海興縣高灣鎮小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國忠在當地一家商貿公司工作。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穩就業:實施就業就先政策
會議指出,“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
經濟運行出現波動,對就業產生的影響首當其沖,為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今年以來,針對促進和保障就業,穩崗就業、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確保了就業大局的“穩中有進”。
1至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93萬人,同比增加13萬人,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目標任務已超額完成。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也維持在5%左右的較低水平。
從就業結構來看,非公經濟的貢獻愈發重要。今年11月,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3%、5.7%,占城鎮全部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1.2、1.0個百分點。
穩金融: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
會議指出,“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
關于金融領域,會議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強化監管和服務能力”。
維護金融市場穩定,要把握好監管節奏和力度。目前,我國金融形勢總體良好,金融風險可控。同時也必須看到,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仍然任務艱巨。
穩金融,既要把控好貨幣總閘門,防范債務風險,又需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保證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今年以來,一系列政策在多個領域發力,穩金融的諸多措施陸續頒布,“幾家抬”的局面正在形成。
市場化債轉股、處置“僵尸企業”、加強金融監管、遏制資金脫實向虛……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7%,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熱點城市房價降溫勢頭顯現。

人們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參觀(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穩外貿: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
會議強調,“要擴大進出口貿易,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
盡管今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有增無減,外需有所承壓。但我國外貿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對外貿高質量發展依然充滿信心。
1-11月,我國進出口總額27.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1%,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11月當月,進出口總值增長9.1%。
更重要的是,進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1-11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76萬億元,增長9.2%。其中,集成電路、汽車及其底盤、手機及零部件等產品出口分別增長25.9%、9.7%和12.4%。
進口對拉動外貿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內,我國已經四次大范圍降低關稅,總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前11個月,我國進口增長14.6%,對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60.8%,成為今年拉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動力。
穩外資: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
會議指出,“要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知識產權,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
11月,中國銀保監會批準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這是首家獲批籌建的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提出了10余項金融開放措施,多項舉措隨后落地。如保險業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3年后即不再做限制。
同樣得益于股比放寬的還有汽車制造業,寶馬繼續在中國擴大投資,未來在華晨寶馬合資公司中持股將達75%,特斯拉將在中國獨資建廠。
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出臺53項措施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我國吸引外資的措施不斷出新。
前10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701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吸引外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與此同時,今年1-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9545家,同比大增89.3%。

12月10日,云南大理至瑞麗鐵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怒江四線特大橋鋼桁拱順利合龍,標志著我國“一帶一路”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橋主跨為單跨達490米的鋼桁拱,一跨飛越怒江天塹,是目前世界上鐵路拱橋的最大跨度。新華社發
穩投資:較大幅度增加地方專項債
會議指出,“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從年初的7.9%到前8個月的5.3%,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增速卻有所回落。
而由于投資增速回落,一些領域和項目存在較大投資缺口,亟需聚焦基礎設施領域突出短板,保持有效投資力度,促進內需擴大和結構調整,讓資金流入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安排地方專項債券1.3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500億元。而地方債在下半年發行明顯提速,對基建投資起到一定拉動作用,多個省份出臺方案,加速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保持基建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提出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和規范有序推進PPP項目等方式解決融資難題。
一系列穩投資政策作用下,投資增速從9月企穩回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在觸底后于10月實現年內首次回升。1至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增速比1至10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投資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較快速度,始終高于整體投資增速,各地政策的助推,提升了民營資本的信心。
穩預期:推動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
會議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干的就讓企業干”。
減稅方面,會議強調,“推動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要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促進新動能加快發展壯大”。
穩預期就是要提振實體經濟主體的市場信心,特別是提升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信心。
7月以來,高層持續發聲,為民營經濟解疑釋惑、支持鼓勁。上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更是吹響了大規模支援民企的號角。
一個多月來,從中央部委到各省份,減稅降負、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營造公平營商環境、建立基金緩解上市民企股權質押困境、保護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等全方位措施不斷落地。
僅從減稅方面來看,今年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直面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突出了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中小微和科技企業創新的政策導向。今年前三季度,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小微企業共享受減稅1437億元,同比增長41.3%。
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只要有了政策的確定性,就能堅定信心,聚焦主業,進一步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