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 改革創新 科學發展
努力建設繁榮、文明、和諧新金昌
———訪中共金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玉生
盛夏的金昌大地,萬木蔥蘢,百花競妍,生機盎然。6月17日,記者就如何繼續解放思想、推動金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問題,對中共金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玉生同志進行了專訪。
鄭玉生同志向記者介紹說,金昌因鎳而興、因企設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的重大決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城鄉關系、地企關系以及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一線(金永公路)三點(金川、河西堡、永昌)經濟帶”集約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布局更趨合理,經濟社會發展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在2007年實現“八個突破”(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大口徑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進出口總額分別突破200億元、6000美元、50億元、8億元、60億元、150億元、500億元、30億美元)的基礎上,生產總值完成44.04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3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8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5.05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9.14億美元。
在談到今后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時,鄭玉生說,當前,我們金昌與全國、全省一樣,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堅持擴大開放。我們更應當進一步深化對黨情、國情、省情及變化著的市情和發展環境的再認識,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在科學發展上快人一拍,堅持“工業強市、以工促農、以二帶三、和諧共享”的發展思路,堅持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同并進,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鄭玉生說,要在繼續推進工業強市上解放思想。經濟發展“無工不富”,金昌的優勢在工業,特色在工業,發展的潛力和希望也在工業,全市7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工業。近年來,我們按照省委“發展抓項目”的要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優勢特色產業,重點發展有色金屬、無機化工、能源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硫化工、磷化工、氯堿化工、煤化工“四大化工”,配套發展裝備制造、建筑材料等產業,工業經濟增長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支柱產業的優勢更加突出。以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為目標,以消化硫酸為主攻方向,不斷強化以節能減排為主的技術改造,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將環保壓力轉化成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利用我市經濟增長的上升期,加大為市場主體服務、為項目落地服務的力度,抓好首期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工業園區建設,確保新希望集團、宏福集團和中化集團三家上市公司七個關聯項目順利實施,加快發展以新材料、化工深加工為主的接續產業,使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為金昌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工業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只有工業經濟發展了,才能為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物質基礎。最近,省上召開了全省工業強省大會,工業強省不僅符合甘肅的實際,也完全符合金昌的實際。現階段我們加快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有利因素都很多,我們要抓住機遇,進一步完善切合金昌發展實際的思路和舉措。就發展工業來講,一是資源的綜合利用。我市具有發展工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有色金屬儲量豐富,煤、石灰石、螢石、石英石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煙氣制酸、制堿等技術成熟,生產規模較大,循環經濟發展已具雛形。二是產品的市場定位。我們的主導產品有色金屬、農資化肥、建材水泥、電力能源等,特別是有色金屬和NPK復混肥的市場定位都很有優勢。三是產業聚集和產業集群的形成。我們從全市經濟結構布局和各類要素的聚集考慮,針對全市91.5%的生產力集中在“一線三點經濟帶”的實際,充分挖掘資源、人才、工業基礎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優化產業布局,積極引導企業以優勢企業和優勢資源為依托,培育發展銜接緊密的接續產業,產業鏈條環環相扣、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初步形成了資源優化組合、產品互補互供、產業鏈條延伸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四是深化和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固然重要,但引進、吸收、消化也不可或缺。金化的產權重組就是一個擴大開放的典型范例。今后要進一步深化對開放在發展全局中地位的認識,更加重視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實效和水平。五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大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關鍵是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途徑是股份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以優質資產為紐帶,強強聯合,資源、銷售網絡、管理機制等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六是積極引進和使用人才。建立適應產品、資本經營發展模式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多元化,需要一支懂管理、善經營,資本運作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的工商管理、經濟管理人才。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天下人才、為我所用”的胸懷,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統籌利用國內外各種人才資源。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更好更快地推進企業現代機制的建立,切實做大工業經濟規模,進一步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
鄭玉生說,要在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解放思想。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把推進農業“一特兩化”作為“擴大分子”的戰略選擇,用抓工業的思維謀劃農業,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突出對農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節水型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啤酒大麥、優質肉羊、高原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我市農業的支柱產業,啤酒麥芽、優質面粉、飼草等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帶動我市農業生產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農產品區域布局逐步優化,農業的比較優勢日益凸顯,農業的外向度切實增強,農產品的商品率明顯提高,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產業支撐。2007年,全市啤酒大麥種植面積達到35.61萬畝,單產達到920多斤,畝收入達到700多元;建成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和食用菌大棚11700座,平均每座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各類農產品加工儲運企業發展到370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1家,市級15家,面粉、肉羊、蔬菜、飼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0萬噸、30萬只、3000噸和10萬噸,啤酒麥芽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已成為全國三大啤酒麥芽生產基地之一。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帶動全市60%以上的農產品加工增值,年吸納16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年實現工資性收入5000多萬元。
觀念的更新、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科學技術的應用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根本所在,政策、機制、制度的創新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動力源泉。我們牢固樹立“義利并重、工商皆本”的思想觀念,堅決摒棄“不以善小而不為”的落后意識,用工業技術裝備農業,用科技試驗示范引領農業,以商品生產為主,應用科學化、機械化、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高勞動生產率等手段構建農業生產格局,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更快地向前邁進。同時,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條,挖掘農業內部潛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在農業外部尋求增加農民收入的新的突破口,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支農政策激勵機制,更加注重培養和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激發廣大農民在建設自己家園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此更好地釋放和提高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我們堅定不移地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組織實施了“10萬農民勞動技能培訓提升計劃”,從鄉村干部、存量農民、增量農民三個層面廣泛開展農業科技、職業技能、法律道德和誠信意識培訓,使廣大農村勞動力成為“有技能、懂經營、講誠信”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整體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在談到民生問題時,鄭玉生說,要在下功夫解決社會問題上解放思想。社會問題的核心是民生問題。近年來,我們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老年人生活補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了發展所帶來的實惠。但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以及制度安排上的差異仍然較大,相關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善起來。今后,我們要按照省委“和諧抓民生”的部署,堅持普惠、均等原則,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方面要在已經實現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加快農村中學的標準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小學的規模化辦學,讓城鄉學生享受到同等的優質教育資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人力資源支撐。醫療衛生方面要在合作醫療、大病補助、醫療救助“三位一體”機制覆蓋全市戶籍人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基層公益性醫院的投入,加快社區衛生中心和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基本藥品目錄和價格生成機制,健全醫療服務和防疫體系,更好地解決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業方面要在投入1500萬元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堅持實行城鄉勞動力就業預備制度,把解決“零就業”家庭和低保人群再就業問題同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環境保潔等公共事業發展結合起來,提高社會的整合程度。社會保障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的養老、醫療、教育以及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同時,要扎實抓好農村人飲、村村通油路和廣播電視等工作,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社會穩定方面要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切實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鄭玉生說,要在認真解決城市問題上解放思想。解決城市問題不可忽略農民工。實踐證明,人為設置人口流動的障礙得不償失,行政驅動的人口流動是不成功的,而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民間自主的流動和移民是成本低的、穩定的,而且也是進退自如的,容易調節的。研究解決農民工問題,必須有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但又必須考慮市場的力量。要堅持進城務工和就地轉移相結合,合理引導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就業,向城市有序流動遷移,并積極創造條件,切實解決好農民工的子女上學、勞動安全、工傷大病保險等實際問題,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