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威脅論,中國要以大國心態處之;對于最棘手的中美關系問題,要實行新的“三C政策”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來自臺灣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北京大學演講時,大膽放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隨后,他又發問,“我們中國人做好準備了嗎?”我認為,所謂做好準備,首先是要調整心態,具備大國抱負、大國意識、大國風范。具體來講,就是要歷練六種心態:
歷練六種大國心態
第一,自立自強的心態。中國的發展,不能靠別人的恩惠,更不能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打鐵首先要靠自身硬。“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一塊“磨刀石”,可以砥礪我們的民族意志。過去,敵對勢力的封鎖,把我們“逼”出來了“兩彈一星”。今天,“中國威脅論”者的圍堵,也必將把我們逼入強國之林。我們渴望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和援助,但我們首先應把發展的基點放在自身綜合國力的提高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增強抵御外部壓力的能力,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第二,理直氣壯的心態。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堂堂正正的正義事業,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是光明磊落的發展道路,他人無可置喙。近代以來,一些西方列強依靠巧取豪奪,憑借武力崛起,他們的帝國大廈是建立在弱小民族的財富和白骨之上的。中國基于自己長期遭受外來勢力侵略的歷史教訓,堅持走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列強的發展道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和平發展,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有什么可指責的?別的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安全需要加強國防,更新武器裝備,實現軍隊的轉型。為什么偏偏中國不能實現國防的現代化?對于一小撮對中國心懷叵測的人,那只能由他們去了,“小小寰球,有幾只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又能奈我何?
第三,開放包容的心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善于集世界文明之精粹,與不同制度的民族和國家和睦相處、和平競爭、共同發展。我們也要學會在叫罵中成長,排除干擾,專心致志,潛心發展。對于干擾中國和平發展的雜音、噪音,我們應該具體分析,凡是有幾分道理的我們都應認真思考、引起警戒;凡是心存疑慮,或者有所誤解的,我們應解惑釋疑;凡是惡意攻擊的,我們完全不必在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第四,善于守拙的心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溫家寶總理說得好,再大的問題,一被13億人口除,就變成小問題了;再小的問題,一被13億乘,就變成大問題了。我國離世界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切不可妄自尊大,盲目驕傲。更不可,把尚不具備的能力吹噓為已經具備的能力,把正在研發的能力夸耀為已經成熟的能力。圖虛名而招實禍。我們應該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埋頭苦干,以給老百姓謀實惠、求實利為奮斗目標。
第五,面向未來的心態。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必拘泥于一時一事的得失,而應從長計議。“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的機會。我們不能長期依靠低附加值產業來維系數千萬低收入者的生計,而應依靠質量、依靠信譽闖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實現我們的民族產業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第六,謀求共贏的心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利益交融,不能指望靠損害他國的利益來謀求自身的發展。這種發展思路,也許可以得計于一時,卻不能得計于長遠。我們應加強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優勢互補,力爭把“蛋糕”做大,大家利益共沾、同享,尋求共贏。
中美關系分三步走
對于我和平發展道路上最棘手的中美關系問題,我建議可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相互包容、和平共處的關系。既然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一時難以調和,中國肯定不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也難以用其價值觀一統天下,那么,就先把“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相互之間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維”,不要觸犯對方最核心最敏感的戰略利益,更不要激化矛盾。
第二步建立互補互利關系。雙方之間要多尋求合作的基礎,多探求利益的切合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合作求安全,力爭“雙贏”,避免“零和”。
第三步建立互信合作關系。互信是建立正常國家關系的基礎,理應放到首位考慮。但因為中美雙方存在利益摩擦、誤解頗多,一時難以達成互信。因此,只有通過前兩步實質性的接觸,才能逐漸增信釋疑,最終達成互信。如果中美雙方真正消除了隔閡,化解了敵意,那么就可以建立一個健康穩定的正常國家關系。
上述建議可以概括為,以新的“三C政策”(CO-EXISTENCE,COMPLEMENT,COOPERATION,即共處、互補、合作),代替舊的“三C政策”(CONFRONTATION,COMPETITION,CONTAINMENT,即對抗、競爭、遏制)。在這種新的安全思維指導下,中美這兩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在新的世紀里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軍事科學院 羅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