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子君畫
申遺熱情無可厚非,“爭遺”也情有可原。但捕風捉影、胡編亂造,不僅徒增混亂,還會留下笑柄。這不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而是褻瀆。
近來,各地申報文化遺產熱潮如火如荼,一浪高過一浪。這是文化遺產得到廣泛重視的明證,是可喜的進步。但申遺過程中暴露出的某些問題也使人不無憂慮。在有些地方,申遺成了“爭遺”——為了本地的利益,相互之間進行無休止的爭吵;為了增加申遺的內容不惜以新建的人造景觀濫竽充數,或者移花接木,甚至制假造假。這些不僅徒增混亂,還會留下笑柄,自取其辱。
在“爭遺”之戰中,地方媒體頻頻“助威”。前幾天,看到某報發表的一張照片,說明寫著河南汝南梁祝墓前出現大量蝴蝶。從照片上看,蝴蝶算不上“大量”。更大的問題在于,這張照片說明了什么?誰都知道,梁祝化蝶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并非歷史事實。退一步說,即使汝南真是梁祝故鄉,也不可能真有梁祝變成的蝴蝶,更不可能繁殖至今。當然,偶然出現幾只蝴蝶,或者一時聚集大量蝴蝶也不無可能,如果認為值得報道,就應該原原本本說明事情的經過和原因。如果不想這樣做,發表這張照片并用這樣的標題,能起什么作用?證明汝南真是梁祝故鄉嗎?宣傳天人感應,讓人相信梁祝真的化成蝴蝶了嗎?
另一地方的媒體則報道說,在山東濟寧馬坡村一帶,“至今梁、祝、馬三家不通婚,不唱梁祝戲,不放梁祝電影”。當地學者解釋說:“在漢代,梁祝這樣的自由戀愛是不為家族勢力容忍的,他們認為不光彩,而且對馬家來講,在迎娶當天新娘病故也被認為是晦氣,因此這一帶一直保留著三姓不通婚的習俗。”說得有板有眼,但稍加分析,就漏洞百出。如果像這位先生所說,從漢代到今天少說也有1700多年了,這一帶的人口不知遷移過多少次,現在當地的梁、祝、馬三姓究竟是不是那時三家人的后代?請作者告訴我們,當地有幾家姓梁、祝、馬的?如果本來就沒有多少人,不通婚又說明什么?特別請說明,這種說法是哪一位姓梁、祝、馬的人說的,此人多大年紀,在家族中處于何種地位?
至于文中提到的那塊據說是明朝正德年間的碑,恐怕也說明不了什么。即使完全是真的,也只能說明500年前就有了梁祝廟和相關傳說,卻無法證明所記內容符合1700多年(漢代說)或1600多年(西晉說)前的事實。不然的話,今天的報道者和那位先生的說法再過500年不也就成了梁祝的真實歷史了嗎?
申遺的熱情無可厚非,“爭遺”也情有可原。但捕風捉影、胡編亂造的態度絕不可取。文化論爭屬學術范疇,是平等的探討和交流。但在利益的驅動下,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一些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亂了方寸,硬是把一些子虛烏有的事說得有鼻子有眼。爭得一個文化和歷史“源頭”,就是為當地爭得一塊旅游資源。這不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而是對歷史的歪曲,對遺產的褻瀆。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