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進入丹東海關、剛接受完檢查的朝鮮車輛。李宏偉攝
朝鮮進行核試爆以來,中朝、韓朝兩條邊界成了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10月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還特意就《紐約時報》稱中朝邊界架起鐵絲網一事進行了澄清。在外國媒體中,類似報道還有很多。為此,《環球時報》派記者到中朝邊界進行采訪,為讀者講述那里的真實情況。
旅游,早就去不成了
當《環球時報》記者17日到達邊境城市丹東時,天已經黑了。鴨綠江北岸是丹東近年來新建的樓房,夜景和中國其他地方的臨江城市差不多。江對岸就是朝鮮,除了幾點光亮,晚上看不到什么東西。記者希望天亮后能過去看看。
近年來,丹東幾乎所有的旅行社都辦理赴朝旅游。一日游的費用是500元左右,就在江對岸的朝鮮第二大城市新義州轉轉。四日游可以去平壤、開城和板門店等地方。但記者18日早上向丹東多家旅行社打聽此事時,得到的回答都是“現在去不了”。丹東天馬旅行社說,朝鮮早在8月中旬就封關了,要去也得等到明年開春,如果一定要去,只能辦商務考察,但商務考察只能去平壤,而且要等到11月才能走。丹東海外旅行社說得很具體:今年8月18日朝鮮就封關了,要去恐怕要等到明年4月。另一家旅行社告訴記者,朝鮮每年冬天對游客封關,不過一般是在10月1日以后,今年卻來得特別早,據朝鮮方面說,是因為今年接待能力有限。為了近距離觀察朝鮮,記者登上了一艘專門在鴨綠江上航行的游船。眺望朝鮮,能看到的高層建筑很少,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很大的軍營,那里立著大幅標語,船主說上面寫的是“金正日將軍,21世紀的太陽”。軍營周邊戒備森嚴,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兩名軍人站崗,他們背靠背,一人面向中國方向,一人面向朝鮮方向。船主對記者說,在這條江上看不到朝鮮船只,能看到的都是中國船只,其中以游船最多。在早上江水漲潮時,游船能開到離朝鮮岸邊兩三米的地方。在15年前,江兩邊沒什么差別,現在則完全不同了。
離得近但不緊張
丹東離朝鮮太近了,在這一地段中朝有306公里的邊界線,主要是沿江水形成。江面窄的地方只有不到500米,而且在一些地方,江中的小島非常多,下了中方的堤壩,一條小溝的另一側就是朝鮮。而且鴨綠江的邊界線不是按國際上通行的主航道中心線原則劃分,只要有一只腳在水里就不算出境。當地人經常在江里游泳,有些人一直游到鴨綠江靠近朝鮮的岸邊。但從來沒有朝鮮人在江里游泳。目前,丹東市民并沒有感受到某些媒體描繪出來的緊張氣氛。一個司機說:“不緊張,打不起來。最后還得 六方會談。”
在靠近虎山 長城的鴨綠江邊,一段銀白色的鐵絲網就立在堤壩下邊。視線越過江中的一個小島,就能看見那邊十幾個朝鮮士兵和飄揚的朝鮮國旗。他們似乎在搬運什么東西。當地人介紹說,最近這里的朝鮮士兵比較多,他們正在構筑一段堤壩,現在還處于壘土階段。
每天仍有大量貨車往來
丹東是中國與朝鮮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城市。這里的海關每天都很繁忙。記者18日上午來到丹東海關的口岸物流區時,正趕上朝鮮貨車入關。原中國民主建國會丹東市委員會秘書長陳殿義先生退休后做起了邊境貿易。他介紹說,這個月每天早上9點30分,朝鮮車輛從江對面出發,通過中朝友誼大橋來到丹東。10點30分,中國的車輛從海關出發,開往朝鮮。下月則是中國車輛先發,朝鮮車輛后發,每月對調一次。一名每天開車去朝鮮的司機對記者說,除了丹東,中朝還有幾個小的口岸可以通商。朝鮮核試爆后,朝方已經關閉了東港、圖們和上河口這三個口岸,據他所知,丹東現在是唯一開放的口岸了。陳殿義的翻譯蘇小姐說,這兩天她聽說朝鮮將關閉丹東口岸。但丹東海關通關科的黃科長和花園海關監管庫的姜經理說,他們并沒有接到朝鮮要閉關的通知。
在海關,記者發現朝鮮開過來的車輛非常大,一般都有大約8米長,不少車輛上寫著日語中的漢字,據說這些都是日本以前賠償給朝鮮的車。中方海關人員迅速檢查車輛,并用朝鮮語熟練地與司機交流,發給他們不同顏色的卡片。不到半個小時,整個海關大院里就停滿了朝鮮汽車,大約有六七十輛。司機們最后一起離開海關大院,駕車駛往丹東的兩個海關監管庫,一個叫白房庫,另一個叫花園庫,在那里卸貨。卸貨時,朝鮮的司機可以隨便走動,他們通常會抓緊時間買東西。海關免稅店里能聽見有人說朝鮮語。記者問售貨員:“朝鮮人喜歡買什么?”她回答說:“什么都買。”一個曾開過花店的丹東市民說,朝鮮人買起花來非常舍得花錢。特別是重要紀念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朝鮮人買花真是不惜血本,幾百元人民幣一個的花籃,他們眼睛眨也不眨就買好幾個。每年到了這些日子,丹東的海關里簡直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花店都來這里做朝鮮人的生意。
與朝鮮司機的待遇不同,中國司機運貨去朝鮮,不能隨便走動。司機陸師傅說,中國車到了朝鮮接受檢查后立即卸貨,司機在一個大院子里原地休息,不能離開。以往,司機們吃飯都成問題,只能自己帶盒飯。現在,朝鮮方面給中國司機建了專門的食堂。不過,幾個司機告訴記者,那食堂是吃不起的。他們說這一行很不好干,朝鮮那邊罰款很厲害。按照規定,上午運貨去朝鮮的車輛要在當地時間當天下午6點離開朝鮮。如果晚1分鐘,朝鮮的邊防軍士兵就會罰他們400元人民幣。
中國商人變得謹慎了
陳殿義所在的公司主要從朝鮮進口碳化硅。這兩天,他仍然和往常一樣,到丹東海關接貨。他說,16日他接貨時數了數,從朝鮮過來了100多輛車,和以往差不多。不過,這些天與以往有些不一樣。過去,從朝鮮過來的車放行速度很慢,常常令中國商人等得著急。這兩天,放行速度卻非常快。原來,以往過來的朝鮮車輛中,很多車滿載著貨物,到丹東后要經過檢查,速度自然快不了。而這兩天,朝鮮發過來的車都是空的,根本不需要檢查,開過來就趕緊采購面粉、餅干、蔬菜等各種食物,然后再運回去。17日,在所有來到丹東的朝鮮貨車中,只有兩三輛卸了貨,而以往通常也有二三十輛車卸貨。陳殿義說,這些天中國商人做生意的方式也有所改變。以往,朝鮮貿易方經常要求中國商人賒賬。但最近,中國商人基本上不再賒賬了,一般都要求朝鮮貿易方先拿錢,然后才發貨。
丹東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處的黃憲民處長說,最近,有些中國商人的確比以前謹慎了,一些沒有發出去的貨已經暫時不發了。黃憲民說,中國和朝鮮的邊貿總量不大。以他負責的對朝投資來說,他們通常會告誡中國人謹慎,這與其他地方鼓勵投資完全相反。黃憲民解釋說,這是因為朝鮮的投資環境還存在問題,因此他們一般都希望想去朝鮮投資的中國企業先到丹東,搞清楚再去朝鮮。而且只建議中國企業投資資源類項目,加工業不能做,因為那邊水電等基礎設施沒有保障,而且市場也不發達。
黃憲民曾去朝鮮考察過,他覺得朝鮮這兩年略有變化。首先是農民自主生產得到了一定鼓勵,限制比以前少了一些。另外,平壤建立了幾個農貿市場,居民能在那里買到中國日用品和自己產的蔬菜水果了。在采訪中,一位丹東市民略帶遺憾地對記者說,如果朝鮮經濟好起來的話,丹東也會更加繁榮。本報赴丹東特派記者 李宏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