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臨近中午下班時間,身著無菌手術服的董毅斌剛踏進辦公室準備喘息一會,一名腿部受傷的重癥病人急需傷口處理,他來不及喝口水,一個轉身急匆匆向手術室走去。
董毅斌是清水縣人民醫院外二科骨科主治醫師,對他而言,這樣看似尋常的一天,已經持了十多年。
今年32歲的董毅斌是清水縣永清鎮人,畢業于蘭州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自2005年開始從事骨科專業。
別看他在談資論輩方面還是個“愣頭青”,一換上手術服,手握手術刀,他儼然成了一名沉穩老練、手握“生殺大權”的武林高手。一踏進手術室,濃重的血腥味兒夾雜著來蘇兒的氣味撲鼻而來。董毅斌嫻熟地給病人清洗傷口、消毒、縫合,一連串的動作忙而有序,一氣呵成。
脫下手術服的董毅斌身材挺拔頎長,顯得陽光帥氣。“剛參加工作時,每天面對許多患者,感覺身上壓了個很重的擔子。”對于從醫多年的感悟,董毅斌侃侃而談,“其實,患者對我們的要求不高,他們的愿意就是看好病。”
“每一臺手術背后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對生活的希冀,看著病人康復出院和家人攜手人生,享受天倫之樂,心里感覺很欣慰。”對于醫務工作者,董毅斌有著淺顯而直白的理解:從業者必須具備有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團隊協作精神和相互溝通能力。
“一臺復雜的手術最少需要5、6個人團結合作來完成,獨木難成舟。”董毅斌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通力合作關乎手術的成敗。
“醫學有著它的特殊性,沒有精益求精的臨床實踐技能,就不能為患者服務,更不能解除病人的病痛。”董毅斌說,醫生與護士、患者之間要架起溝通的橋梁,心與心的默契與交流,就能把脈病人的所想所惑,更好地解除病人的心結,為診療提供參考。
董毅斌認為,醫者必須要有信仰,精神原野的豐饒遼闊,價值追求的百折不撓,內心世界的堅韌強大,無不緣于崇高信仰的支撐。
一名有操守的醫者,要淡泊名利,就像谷穗越肥大,就越低著頭。“乍看驚富貴,凝視即云煙。”惟真心真情不變,惟平淡平常為真。董毅斌說:“對待病人,要以醫者仁心去贏得人心,如果不能把病人當做親人對待,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