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縣探索節約型社會見聞
近日,記者在安西縣采訪時看到:農民秋收后土地沒有翻耕,就在留有小麥茬、玉米秸稈的土地上灌溉冬水,農民喜稱是“保護土地”;往年被農民堆積廢棄的棉稈、棉籽如今有了大用場,棉稈變成農家院里的沼氣漚料,棉籽被加工成牛羊的高營養棉蛋白;礦產品工業園區新上馬的生產線,將尾礦回收利用后又賣成錢。這是該縣探索節約型社會帶來的新氣象。
去年,安西縣就發展縣域經濟提出了全新的遵循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探索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節約型社會的新路子。聘請了中國農科院和省內25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32名專家,擔當相關的科技顧問,與8個研究所的18名專家建立了聯系指導機制。通過農田保護性耕作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村新能源建設項目、礦產品技改項目的實施,給廣大農民和企業界人士帶來新的生產生活理念。
保護性耕作節本增產瓜州鄉瓜州村農民鄭柱仕指著留茬的棉田告訴記者,他的3畝棉田將上年作物留茬覆蓋,春天割稈,淺耙播種,比傳統的秋翻曬垡、春播深耕畝增產27斤,減少投本55元,一共增效120元。
“縣上技術人員把這叫做保護性耕作,其實就是懶漢種田,但比深耕細翻好處多,省時省工,保水保墑,節本增產。今年秋冬,我把6畝棉田全部留茬。”安西縣地處風沙口地帶,根據專家研究,該縣大風揚沙和沙塵暴顆粒主要來自冬春裸露的農田。
2004年,縣上承擔了農業部和省農機局保護性耕作試驗項目,投入100萬元,購置免耕覆蓋新機械300多臺,補助農戶鋤草劑,通過對農田少耕、免耕,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不僅減少了土壤風蝕,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降低了作業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全縣示范推廣2萬畝,比傳統性耕作節本增效240萬元。
棉稈棉籽再生利用“不用燒柴草,也不用燒煤,就能生火做飯,點燈照亮,既干凈衛生,又省時省工。”河東鄉五道溝村農戶侯學建說起建沼氣池滿臉喜悅。他利用棉花秸稈和牲畜糞便建起10立方米沼氣池,又將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還田,減少了農藥使用。年均節約用煤、用電、農藥、化肥等開支2000余元。
安西縣是我省的產棉大縣,種植棉花30多萬畝,每年所產的棉稈、棉籽殼產量近百萬噸,加之近年來畜禽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城鄉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縣上實施國家農村新能源建設項目以來,在千余農戶家建起了1160個沼氣池,將棉稈廢棄物充分利用,并建立了“秸稈飼料-畜禽糞便-沼氣-沼液沼渣還田”的節約型農業循環鏈,給農民帶來了清潔生產、生活的方式,同時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該縣在瓜州新區工業科技產業園新建立禾麟糧油公司脫毒棉蛋白項目,將棉籽榨油,廢棄的棉粕脫毒后變成高營養的棉蛋白,作為飼料添加劑,用來養牛養羊。該項目年深加工棉籽16萬噸,產脫毒棉蛋白6.5萬噸,帶動萬余農戶搞養殖,并將脫籽的棉殼用于種植蘑菇。
尾礦回收變廢為寶始建于1958年的西脈礦冶公司,多年來,鉛鋅尾礦全部被集中排入在簡易尾礦庫中,現已累計積存尾礦150萬噸,每年還有8萬噸尾礦在增加。該公司上馬了年處理尾礦15萬噸的生產線,將鉛鋅尾礦中的硫精礦、鐵精礦回收后,減少了污染物排放,硫精礦、鐵精礦年增收600多萬元,實現了環保與效益的“雙贏”。
安西縣是以礦產資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為了實現可持續開采,縣上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通過新上馬6500噸復合合金、1000噸冰銅冶煉等8項技改項目,實現了資源跨產業循環利用。如鼎鑫冶煉公司充分利用低品位的錳硅礦石,提煉加工成附加值高的復合合金;安北鐵礦對鐵礦尾礦中的硫、銅進行綜合回收,每年為企業盈利340.37萬元。目前,工業園區內礦產資源的回采率達83%,回收率達85%,新產品產值率達60%,實現了礦產資源使用的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