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威訊(記者馬順龍)2005年,武威市堅持“立足特色,服務群眾”的創作思路,加強農村題材藝術創作,繁榮農村文化生活,推出了一批較優秀的反映農村生活的文藝作品,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
武威市以突出抓重點劇目和促進普遍創作相結合,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全市專業和業余創作人員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積累生活,激發靈感,為人民群眾奉獻了一批富有武威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鄉土風味的好作品。他們先后創作出現代秦劇《山泉》、現代眉戶劇《涼州新曲》和現代秦腔《石述柱》,以及小品《村口歌聲》、《連心酒》,相聲《武威贊》,小歌劇《親情》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在全省調演中榮獲多項獎項。在文學創作方面,陳開紅的長篇小說《大漠記》《獵原》、郭開洲的長篇小說《春待來年》、李學輝的短篇小說集《一九七三年的三升谷子》等一批力作相繼出版發行。根據《大漠記》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大漠緣》在省電視臺播出,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大漠記》還榮獲馮牧文學獎。在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方面,市、縣區先后成立了“武威書畫院”、“蘇山詩社”,創辦了《西涼文學》、《古浪文苑》,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培養文藝人才發揮了陣地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2005年底,全市共創作各類文學、藝術作品8000余件(幅),在地級以上刊物和展覽中發表展出4000多件(幅),出版各類書籍100多種。挖掘整理的民間鼓舞《攻鼓子》先后獲“全國群星獎”銀獎,“省敦煌文藝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省“群星藝術節”金獎,涼州區四壩鄉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